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5日 星期五

    家国精魂,民族坐标

    ——怀念四川木里“3·30”森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英雄

    作者:本报记者 姚亚奇 彭景晖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5日 02版)

        已经过去4天了,可那两个意味着生离死别的坡道,始终萦绕在王鑫脑海,挥之不去,“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这位四川凉山木里县雅砻江镇的副镇长、武装部长,是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中死里逃生的扑火队员中的一个,也是第一个向指挥部报告发生“爆燃”的人。

        3月31日,王鑫带领的扑火队伍和森林消防西昌大队在山脊会合后接到指挥部命令,要求所有扑火人员于当天下到山脚集结。

        王鑫说,他带领16名队员选择山脊左边一条陡峭的坡道下山,西昌大队由于携带装备较多,选择山脊右边的一条相对缓和的坡道下山。

        “我们目送他们转下山脊,没想到这一眼竟是永别。”王鑫和扑火队员们说,牺牲的27名消防员、3名地方扑火队员,就是他们的亲兄弟,将一直留在他们的心里。

    忠于职责,迎难而上

        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州、县两级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原始森林展开扑救。

        此次救灾,非同寻常。记者了解到,木里县森林火灾的着火点海拔达3800余米,火场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多个火点位于悬崖峭壁上,地形复杂、坡陡谷深,同时交通、通信不便。

        困难不止于此。据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周彤介绍,当地森林腐殖层较厚,火不易打熄,山上取水又非常困难,这些都是专业扑救面临的难点。

        而随着火势的发展,危险程度还在不断加剧。火场受风力风向突变的影响,突发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在现场的扑火人员只能紧急避险,其中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队员在极其危险的状况下壮烈牺牲。

        “起火地点海拔过高,温差大,无人机镜头起雾,无法观测火场情况。我们徒步靠近火场。”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西昌大队大队长张军回忆说,突然一声巨响后,山中腾起五六十米高的蘑菇云。浓烟迅速覆盖了整个火场,大火呈扇面式燃烧扩散,蔓延速度极快。浓烟在两三分钟后开始下沉,很快弥漫到整个火场,通信设施全部失灵。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消防员和地方扑火队员迎难而上。

        地面扑救人员在一线奋力扑火的同时,应急管理部南方航空护林总站派出5架直升机开展空中侦察、吊桶灭火作业。凉山州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支队支队长唐毅告诉记者,截至4月2日下午3时,5架直升机共飞行14架次,洒水22桶,约65吨。

        根据凉山州木里县“3·30”森林火灾应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介绍,4月2日当天,通过低空和地面人员全力扑救,整个火场明火已全部扑灭,火场已得到全面控制,现转入清理余火和探搜火场阶段。

    英魂长逝,西昌无眠

        火扑灭了,工作生活却难以短期内恢复平静。4月3日凌晨,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西昌大队驻地门口,10余名留守队员迎接着前方救火归来的战友。遇难的30人中,26人来自这支队伍,原本“人丁兴旺”的大队,近一半人没有回来。

        1990年出生的西昌大队四中队中队长张浩刚结婚不久。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的每一个动态信息都关乎消防任务。“跋山涉水走了将近15个小时,全身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但是沿途原始林区的风景还是很美丽的……”身负重任的张浩,在繁重的工作中仍然不忘观察和收获路途上的美好。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遭受火灾的现场照片大多一片狼藉,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张浪漫的婚纱照。在这张照片中,他与妻子站在夕阳之下,深情对望。

        1990年出生的三中队中队长蒋飞飞3月31日凌晨2:54在手机上留言:“三天连打了两场,回来衣服泡起还没洗呢又通知走了。”

        1993年出生的四中队三班副班长汪耀峰,兑现了当年入伍时与母亲的约定——不当逃兵。

        1997年出生的三中队一班消防员赵耀东原本打算退役后去天津上学,1999年出生的四中队一班消防员张成朋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向深爱多年的姑娘表白,1990年出生的四中队三班消防员孔祥磊正准备张罗婚事,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了。

        4月1日晚,西昌无眠。4月2日凌晨,警笛长鸣,车灯闪烁,十几辆救护车一字排开,连夜运送救火英雄的遗体到西昌殡仪馆。无数西昌市民自发上街,在路边放下花朵。

        4月2日上午,通向殡仪馆的公路边,树上挂满了哈达和白花。在一条黑色的条幅上,群众写道:“家国最忠诚的精魂,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本报记者 姚亚奇 彭景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