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那里寻访故事,忽然访入诗境。
那座山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西北部,是粤赣交界山岭。它叫作油山,我从少年时就知道它,向往数十年。它是一座有故事的山。
首先是山名的故事。这座山雄踞赣粤边,号称方圆三百里,松竹茂密,郁郁葱葱,到处绿油油。其“油”可是因此而来?似乎不是。有一则山名故事与食用油直接有涉。传说从前这座山山顶有一眼油泉,旁边有一座古庙。和尚每天提个油壶去装油,油泉按庙里人数漏油,人多则多漏,人少则少漏。有个和尚拿凿子叮叮当当凿开一个大眼,谁知油泉的油都变成了水。老百姓引水种田,一直把水稻种到半山腰,油山因此得名。
这座名山的著名更多的却不在其名的民间传说,而在发生于山岭间的真实故事。油山深处有一个上乐村,该村有一座上乐塔,是青砖塔,高近三十米,六面五层,塔内有螺旋形上升阶梯,可登塔顶。该塔为明代建筑,其塔身略向东头倾斜。上乐塔最奇特之处不在其倾斜,而在其秘密。这座塔见证过无数秘密,每一个秘密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发生于史称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起于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途,止于新四军成立。时油山为粤赣边游击区的中心,有一个秘密联络体系,上乐塔是一个主要联络点,红军游击队的主要领导有两位,一为老周,二为大老刘。两位领导都大名鼎鼎,老周实为项英,大老刘就是陈毅。
时油山乌云密布,腥风血雨。中央红军长征后,上乐塔附近留驻一家红军医院,敌军突袭,100多名伤病员牺牲。1936年春的一个清晨,几名游击队员到上乐村交通站接头处取物资,一队“铲共团”敌兵悄悄包围接头处。一个普通农家女子在山下浇水时发现偷袭者,她放声高叫,游击队员听到喊声迅速隐蔽。敌人把全村人集中起来追查通风报信者,威胁要向人群开枪扫射。女子走出人群,一人做事一人当。她将背上的三岁女儿跪交给婆婆,从容面对敌兵的刀枪。这个农家女子的名字叫朱乙妹,她被杀于上乐村头。那一年初,赣粤边地区大雪封山,游击队断粮,以野果、野菜、竹笋充饥。赣南地下党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将食盐水浸透棉袄,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有一位游击队领导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食物,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么几句词:“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这位领导就是陈毅。我所录的是他所作《赣南游击词》中的一节。我在这些词句里读到了当年油山上的大米和盐,读到了上乐村朱乙妹的故事,它也让我强烈意识到油山不仅有令人难忘的故事,更有令人难忘的诗歌。
有一首《带镣行》:“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诗作者刘伯坚,写于1935年3月。刘伯坚时任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于突围前往油山途中不幸负伤被捕,就义前写下了这首慷慨绝命诗。
有一首《好事近·过桃江》:“三月渡桃江,江水滔滔不绝。休道人饥马乏,三军心似铁。 过关斩将敌胆寒,破贼围千叠。指顾油山在望,喜遂风云合。”词作者蔡会文。他另有一首诗写到了油山:“连天烽火炮声隆,惜别赤都情意浓。重围突破千万重,挥戈直指油山中。”蔡会文是红军名将,中央红军长征前受命于危难之际,任赣南军区司令员。史料载,在率部突围,挺进油山的战斗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手持机枪,身先士卒,冲在队伍最前面。战斗中省委书记牺牲,政治部主任负伤被俘牺牲,蔡会文带着80多人突出重围,与项英、陈毅会师油山。这场战斗中他另有一词《浪淘沙·突围行军记事》:“料峭春寒浓,强敌跟踪。夜行山谷月朦胧。林密坑深惊敌胆,莫辨西东。 血染遍山红,士气豪雄。餐风饮露志如虹。倦卧茅丛石作枕,若醉春风。”胆气豪情跃然纸上。1936年初春,蔡会文牺牲于湘赣粤边,年仅28岁。
开国元帅陈毅是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油山及粤赣边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留下了多首著名诗词。除了《赣南游击词》,还有写于1936年春的《油山埋伏》:“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持枪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最为人们传颂的是《梅岭三章》,写于1936年冬。时由于叛徒出卖,陈毅被敌兵四个营围困,敌放火烧山,漫山遍岭烈焰腾腾。陈毅面对敌兵和烈火写下了自己的绝笔:“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他把绝笔诗藏进衣底,恰有瓢泼大雨从天而降,陈毅终得脱险。
在油山寻访故事的过程中邂逅这些诗句,感受特别强烈。艰苦奋斗中的昂扬,面对流血牺牲时的从容,理想之坚定,意志之坚强,为国为民担当的勇气,以及战胜一切艰险的乐观主义,直到今日,依旧那么动人。如果把油山的故事比喻为这座山的血肉,那么这些诗歌就是它的精神与灵魂。这座山的故事与诗歌无疑能穿越时空,影响并启示于后世。
(作者:杨少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