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军民融合发展实践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军民融合本质上是一种战略塑造。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效转化为推动各区域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必须奋发有为,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各地实际进行相应的战略塑型。
准确定位是战略塑造的前提。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定向,涉及很多因素,但核心问题是把区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置入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之中,从国家总体战略需求中精准定位本地区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满足国家总体战略需求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青岛地处东部陆海要冲,是扼守京津海洋门户的海防重镇,也是走向深海的战略基地。基于这一地位,青岛聚焦海洋、海军、海防,着力打造能够支撑强大海军建设、保障打赢未来海上战争、服务现代海防体系、引领高端海洋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基地,一体化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海洋强国战略,蹚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路,也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定向目标。在军民融合全局中,各省市情况不一,可用的融合资源不一,面临的融合工作重点不一。要使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在本地落地生根,最重要的是突破那种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单向思维的禁锢,从更为广阔的国家战略格局中把控本区域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心,在发展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等方面完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系统对接,从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生共长。
明确需求是战略塑造的至要。需求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牵引力。如果缺乏全面、准确、清晰、动态的融合需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只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上。解析这一难题,青岛进行了初步探索。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所发布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办法》中,“需求牵引、军地协同”被确立为四大原则之首。平台融合、领域融合、区域融合的“三融”发展方式,深海协同、远海保障、海上动员的“三海”融合机制,以及重大项目“军地联合论证、共同投资、多方式参与、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都是紧紧瞄准融合需求而构建的。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期,构建体系性融合需求管理制度的任务异常繁重。现实中,我们还缺乏对融合需求的有力统筹,军地之间的融合需求不很清楚,军民融合需求的主体、客体等不很明确,基本流程也不很明确,有时甚至还在传统“双拥”工作套路中思考区域军民融合发展需求。需求不清问题本质上反映了体制性障碍及其利益樊篱尚未完全打破。改变这种格局,需要在破解矛盾进程中加快构建军民融合需求提报、论证、对接、执行和评估的全程机制,积极推动军地共同分析融合需求、共同论证融合需求、共同推进需求落实。这样,我们就能从源头上保障现代军事体系作战能力的有效生成,同时有力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
夯实基础是战略塑造的关键。实质是要解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即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中低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高端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与日益扩大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双重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表面看是技术性的,实质是制度性的。在破解这一矛盾上,青岛确立了“产业为基、培育特色”原则,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城优势,积极构建创新、保障等“六大中心”平台,加速资源和人才集聚,搭建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高地,呈现中科系、中船系、中航系、中电系、高校系项目加速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了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这一实践极具意义。当前,我国工业化任务并未根本完成,信息化方兴未艾,智能化已经到来。“三化叠加”使我们正处在一个“不颠覆”就会“被颠覆”的新科技和新军事革命时代。如果不能在战略上抢先布局、超前布势,尽快扭转基础动力、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先进工艺、系统软件等长期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程就会因缺乏足够载体和抓手而趋于滞缓,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综合国力竞争的主导权。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破解军民二元结构性矛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军地各职能部门和各省区市在各领域、各区域军民融合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起多元主体联动的军地对接机制,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培育战斗力和生产力双向生成能力,持续增加高端经济产品和技术的有效供给,才能夯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物质技术基础。
(作者:姜鲁鸣,系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