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4日 星期四

    “三融”模式+“三海”机制

    青岛走出军民融合发展新路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章文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4日 01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本报青岛4月3日电(记者刘艳杰、章文)“这款三体超高速滑行艇,是军地校企协同创新产品,原本是为海军执行任务而设计的,现在收获了8亿元的民用合同订单……”近日,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记者看到了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是近两年青岛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中探索实施“三融”模式和“三海”机制取得的系列成果之一。

        “西海岸新区是第9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军民融合和海洋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实践任务,是已批复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被赋予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功能定位的新区。”山东省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祥说,按照“一核引领、多区联动、全省协同”的发展布局,青岛充分发挥海洋海军海防特色,探索平台融合、领域融合、区域融合的“三融”发展模式;建立深海协同、远海保障、海上动员的“三海”融合机制,着力解决谁去融、融什么、怎么融等难题。

        “青岛是海洋科学城,这里会聚了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50%的海洋高层次人才和30%的海洋科研机构。”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工委书记刘玮说,军民融合首先要破解装备研发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等问题。为此,青岛利用海洋科技优势,通过创新平台共建、科技装备共研、信息数据共享等方式,率先构建深海协同创新体系。

        “青岛和西海岸新区协同推进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海上综合试验场、E级超算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刘玮说,通过大平台协作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安全海洋”等方面加快了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如全自动船体表面清洗机器人、水下防御系统、无人艇、海洋新材料等项目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依托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青岛西海岸设立了军民融合创新、技术装备保障、军地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等中心,这些中心既是工作机构,又是融合平台,通过平台实现直接与战略母港保障基地的点对点对接、定向服务和靠前保障。与此同时,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军民融合发展基金,整合军地校企科研要素,协同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地方优势产业“民参军”。

        以技术装备保障中心为例,通过组建军地需求对接、资源整合设计、技术保障调度、科技创新协作4个工作室,由200多家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组建技术保障联盟,每年提供舰船维修保障服务2000余次,联合攻关技术难题100多项,保障效率提高70%,节省维修维护费用近2/3。

        “三融”“三海”促进了青岛军民融合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形成了中科系、中船系、中航系、中电系、高校系项目的加速集聚,近3年来,仅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就有140多个军民融合高端项目引入,总投资达1200多亿元。

        2018年5月,青岛军民融合食品保障智慧平台上线,部队食品采购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变。“连队可直接在平台上选取货品一键下单,我们统一配送到部队。”古镇口军队保障社会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丁干告诉记者,目前,带动本地就业岗位6000多个,受益群众3万多人。

        青岛西海岸新区把国防和军队的需要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军地联合论证、共同投资、多方式参与、收益共享”合作模式,打破军地资源二元分离态势,实现军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更多报道见7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