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义利相兼守望相助 中巴共建民心相通

    作者:本报记者 张任重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2日 16版)

        3月29日,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瓜达尔,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在新瓜达尔国际机场奠基仪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刘天摄

        【“一带一路”进行时·共商共建共享】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与经验,引领全球化时代浪潮。参与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各方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不懈努力,并肩谋求发展。“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各类项目不仅为沿线国家带来了稳定和繁荣,项目上的建设者们更是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为当地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崭新希望和无限可能,巴基斯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实例之一。

    授人以渔 完善就业培训

        合格技术人才的大量缺乏曾是巴基斯坦在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在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其他中巴合作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两国建设者们以保障和扩大当地社会就业为己任,不仅通过项目为当地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同时还力所能及地为当地培养工程所需的技术人才。

        尼鲁姆-杰卢姆水电项目从开工到完工历经十载,曾被称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该水电项目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工程战线长,高山河谷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地势级差大,地质灾害频发,施工难度巨大。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更蕴含巨大机遇的项目中,施工高峰期间,巴籍员工人数高达8000余人,为巴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而施工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更是为巴方员工带来了宝贵的一线工程经验,有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尼鲁姆-杰卢姆水电项目的中方建设者们还利用工余时间,针对不同岗位和工种,为巴籍员工“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旨在提高工作技能,并强化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通过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充分调动起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在承建该项目的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工作的巴籍员工穆斯塔法·卡玛尔表示:“中国公司为巴基斯坦人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并一直努力为当地人民创造更多机会。公司总是尽量聘请当地人担任技术职位和非技术职位。当遇到需要特殊专业知识的高度技能专业化职位时,公司会聘请中国员工为巴籍员工培训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将职位留给巴籍员工。”

    应对困难 践行大爱无疆

        巴基斯坦达苏水电项目位于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科希斯坦区印度河流域,距首都伊斯兰堡约350公里。该地区气候环境多变,地质结构复杂。正是在这块边远贫瘠的土地上,中巴两国的建设者们迎面挑战,共同奋斗,攻坚克难,守望相助,为新时代的中巴友谊续写了一个个大爱无疆的传奇故事。

        每当遇到当地发生恶劣天气导致的灾情、险情时,项目的建设者们都义不容辞地配合当地相关部门开展救援工作:当暴雨导致泥石流损坏桥栏时,积极协助当地警方完成安全警戒及险情排查工作;当多处公路塌方导致交通堵塞时,主动安排员工进行塌方清理,确保人员安全及道路通畅;当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时,及时派遣吊车和操作人员赶赴现场协助警方救援掉入印度河中的火车及客车。

        除了灾害险情中的互帮互助,中方还在巴当地捐资助学、扶危救困,使得建设者们和当地民众的关系更加水乳交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两国人民的友谊由此坚不可摧。两年来,达苏水电站项目的建设者们开展各类捐资帮扶活动:向达苏镇当地妇女委员会捐赠缝纫机、布料、针线等生计物资;向当地受伤儿童捐款捐物;计划为当地学校修建新教室,捐赠学习用品,协助当地政府解决民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落实责任 铸就民众口碑

        道路的连通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中方建设者们更是矢志不渝地为促进当地民生发展而将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切实惠及巴基斯坦的普通百姓,做到“路通心也通”。

        M4-ⅢA标段高速公路项目工程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绍尔果德至哈内瓦尔之间,地处人烟稠密地带,连通多个城市,带动多地民众参与和就业。项目建设者们坚持“属地化”管理理念,现场施工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全部雇佣巴籍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以巴籍员工为主;在中层及高层管理人员当中,巴籍员工也占一定比例。项目施工高峰期为当地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在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心系当地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解决当地村民的实际困难,为道路沿线村庄修建灌溉水渠、拓宽乡村道路、帮助村民平整田地。中方企业对当地百姓的无私帮助,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肯定,收获了千金难买的口碑,彰显了建设者们的社会责任心。

        当地民众普遍认为,他们通过M4高速公路的修建,获得了很多工作机会,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在M4公路项目部工作的巴籍工程师哈立德说:“我们在以前去其他城市非常困难,这个项目完成后,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其他城市。特别是在将来,我们的年青一代可以更方便地去其他城市上学、就业,他们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报伊斯兰堡4月1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张任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