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

    春天的音符

    作者:马强 曲丹儿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31日 09版)

        小鸟天堂——深圳红树林(油画)裴建华、裴悦舟

        严冬转瞬即逝,春天已翩翩然来到人间。自古以来,画家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描绘春天,春天的寓意丰富而深刻,春天的景色处处皆可入画。漫步在艺术的百花园,作品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摘几朵细细品味,已不知不觉陶醉其中。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这些可喜的变化不仅让我们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更为画家们以“春”为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取之不竭的素材。目前正在组织开展的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活动,以及近日举办的“美在河山——中国美术馆藏风景题材作品展”“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众多展览中涌现出许多佳作,如清风扑面,让人耳目一新。画家们或是直抒胸臆,描绘春日胜景,或是从平凡的生活场景入手,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裴建华、裴悦舟创作的《小鸟天堂——深圳红树林》以概括的笔触塑造出郁郁葱葱的红树林,点缀其间的成群飞鸟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海天相接处高楼鳞次栉比,人造之美与自然之美尽收眼底。画家特意使用高纯度的蓝色和绿色刻画远景细节及海面波光,于明暗、冷暖对比间营造出春光明媚的视觉效果。

        纪连彬的《黑土地之春》是一幅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装饰性的作品。色彩斑斓的色块铺陈出气势宏大的画面,红色和绿色形成的鲜明补色关系在黑色的背景上显得格外强烈,若隐若现的人物形象和升腾的朵朵祥云已经被画家转译成抽象的色彩和符号,共同构建起五彩斑斓的生态图景。与其说画家想表现的是黑土地上的人物形象,不如说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精神,是孕育在春天肥沃土地中的顽强生命力,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

        位于我国青海省的三江源有着“地球之肾”“中华水塔”之称。共产党员索南达杰为保护三江源生态而牺牲;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创新了生态保护体制和持续、长效机制;三江源生态移民,形成了今日的长江源村等移民村。《三江源礼赞》的作者周宗凯,以上述三个筑牢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标志性事件为蓝本,创作出三联画草图,生动描绘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

        森林火灾严重威胁着森林生态资源安全。在韩飞和夏卉怡共同创作的版画草图《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中,画面主体人物和左侧扑灭森林大火的场景,以纪念碑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森林卫士默默坚守在莽莽林海中,历经血与火的考验,赤诚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事迹。

        乡土油画家陈晓光长期执着于民族题材油画创作,他在《古渡春浓》中呈现了山区少数民族的一派春光,连排的渡船将画面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拖拉机、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暗示出边远山区人们富足、美满的生活,远处的村寨、校舍掩映在一片翠田青山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景象跃然纸上。

        周加华的《乡村系列·春回大地》、蔡国栋的《三月春》、王克举的《柳埠春早》等作品借景抒情,生动描绘了祖国的春日美景;周莲荣的《生态·睦》、许苑林的《生态家园》、董婷竹的《绿树新月》等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聚焦生态建设,讴歌祖国新貌;张重庆的《春潮》、刘春龙的《春风轻轻吹起》、李荣林的《早春》、杨季的《迎春花》等作品以写实手法,朴实描绘出春天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怡人景色;蓝荣贤的《喜春》、蔡豪杰的《香江春水》等作品表现出港澳台画家对春日的细腻感悟;朴承浩的《春雨》、崔俊的《春天的梦》、刘桦的《春日思想》、陈均的《初春》等作品则展现出年轻生命个体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独特体验。

        春天的美在于百花怒放、欣欣向荣,在于温晴明媚、平易近人,春天是一年中最具生命力的日子,春日美景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在观览众多以“春”为主题的佳作后,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认为,祖国的发展必将突飞猛进,而更具创造力的美术作品也必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作者:马强,系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曲丹儿,系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