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夏忙,秋收冬藏。乡野里的田园生活原本简单而朴素,有了文创的装点,乡间的非遗更加时尚清新,乡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创,让乡村振兴有了新依托,让记忆中的乡愁更浓郁。
三月湘东,春光明媚,万物生发。湖南省浏阳市高坪镇太坪村,红褐色的泥土中,一种不起眼的植物悄然萌芽,当地人称之为苎麻。村子另一头,那些成熟的苎麻正被夏布非遗传承人梁长进做成一匹匹色泽柔和、质地纯粹的夏布。
“吱吱呀呀,吱吱呀呀……”伴着阵阵机杼声,黑色的梭子在梁长进手中翩然起舞,连接经纬,连通上下。从16岁开始向父母亲学种麻到精通夏布制作全套工艺,梁长进的夏布梦已延续了46年。
“现在,我们不仅纺织原色布,还研发出400余个工艺品种,融入现代元素,开发了门帘、窗帘、手工包、扇子、茶席、墙布布画、服饰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在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打开了市场。”梁长进握着手中的一缕麻纱娓娓道来。
在高坪镇,几乎人人都能说上一段夏布的历史。浏阳夏布明、清时期被选为贡品,闻名海外。“以前在产业发展的巅峰期,村上的男人种麻、剥麻、上浆,女人捻纱、织布,晚上也要点上煤油灯生产,感觉有接不完的活。夏布产业年产量达10万余匹,是当时高坪镇的支柱产业。我自己也创办了夏布梁氏纺织厂,带了20余名徒弟。”梁长进回忆。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新型棉纤、化纤产品的冲击,夏布出口量减少,用工成本提高,利润率逐渐下降。“很多人改行不做了,夏布生产随即锐减,现在浏阳夏布只剩太坪村的几家企业生产,年产量不到10000匹。”梁长进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要坚持下去,这是爷爷对他的期望,也是他坚守夏布技艺传承的初衷。
另一位夏布非遗传承人谭智祥,同样坚守这门手艺。“最缓慢的抒情”“会呼吸的乡愁”是谭智祥在参加文化交流会时,听到的人们对这门手艺的赞誉。正是凭借高超的技艺,谭智祥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与北京服装学院达成合作协议,设立了夏布实习基地和研究基地。谭智祥也成为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每年暑期前来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
“坚守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夏布传统工艺文化元素,加快工艺技术创新,加快创意融合、产业融合,让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国际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碰撞、裂变,夏布终会走出一条自己的复兴之路。”高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震说。
近年来,为复兴传统文化、寻找发展契机、重振夏布光辉,浏阳夏布传承人奔向北上广,远赴日韩,了解市场需求,捕捉复古、独特、富含文化底蕴等市场时尚元素,与国内顶尖的设计师探索新工艺、新样品,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夏布品牌在市场中重获生机。“心之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研发的浏阳夏布文创系列成为时尚潮品,多种产品走进了世博会等世界舞台。
“看到我们纺织的夏布工艺品出现在电视屏幕里、出现在各种非遗文化交流大会屏幕上,我的手是颤抖的,我坚信浏阳夏布能够在创新发展中再放光彩。”话语间,梁长进的眼睛湿润了。
如今,在镇政府的支持资助下,梁长进把自家老房屋打造成浏阳市夏布文化展示中心,展示夏布制作的全工艺流程,主动为前来的参观者讲解,让更多人了解夏布,还促成女儿梁定华成立“国夏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投身夏布文创事业中。
在梁长进看来,让夏布技艺发扬光大,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珍贵的核心技艺,原态复活“从一棵苎麻到一匹夏布”的手工技艺,让夏布真正透出“会呼吸的乡愁”;另一方面更需要市场的滋养,让夏布从手艺转化成产品、从产品中衍生出效益,用好效益促进夏布工艺的再创新与再发展。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