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6日 星期二

    那些直抵心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任仕廷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6日 14版)

        2018年10月,浙江工商大学5000多名新生迎来开学第一堂思想政治课。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在日前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忆起上初中时,一位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的事迹数度哽咽,给同学们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习近平总书记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求学经历里,总会有几位令你终生难忘的老师,总会有那么几堂刻骨铭心、震撼心灵的课。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今天,我们约请教师、学生,一起来描摹那些直抵心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未曾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只是从不曾放弃任何教书育人的机会,不曾嘲笑任何偏激浅薄的思想,更不曾用简单粗暴的逻辑来搪塞任何问题。他们始终只专注于一件事,就是把眼下的问题讲清楚,解决掉。

        信仰坚定则敢讲,理论纯熟则能讲,能力过人则善讲,这正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义务。但也只需尽到这一义务,便足以让人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

        “第一堂课睡觉是你的错;第二堂课睡觉是我的错。”

        这是我作为任课教师,在《党的知识概论》课第一讲时对同学们说的话。我想很多人都曾有过在思政课上打瞌睡的经历。不要害羞,也无须惭愧,因为这个“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如今我踏上讲台才仅仅一年,才识经验尚且浅陋,然而让我有底气说出这句话的,正是无数优秀思政课前辈的垂范,他们让我知道,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能够驱除睡意,更能够震颤灵魂。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具体要求;同时以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我想,对于思政课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中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我无疑是有切身体会的。

    恪守教师职责,以深切的家国情怀带领学生登堂入室

        在我的入党自传中,曾有一段写到了我高中的政治老师:

        “我常常在课余与政治老师进行激烈的探讨,而政治老师作为年级教研组组长,总是能够消除我的疑惑,也消除了我的很多叛逆思想和偏激观点,使得我对于党的各项政策及其执行又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了初步的体会。”

        要知道,我当时就读的是理科班,想必大多数高中理科班的政治课场景都差不多:大部分同学要么沉浸在梦乡中,要么埋头于其他科目的习题册中,要么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高谈阔论嬉笑打闹,我班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教政治的张晶老师气质儒雅非常,面对着讲台下见怪不怪的场景,既不着恼也不怠惰,而是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在她口中,冰冷枯燥的思想理论变得温暖鲜活,遥不可及的世界大事变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不住抬起头来多听两句,听过后又忍不住再多问两句,这一听一问,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把思想装进人的脑袋里。然而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向来都不乏门生弟子和忠实拥趸,经典的思想理论也因此得以代代相传,吐故纳新。也有人说,当前这个时代大家普遍对于政治不感兴趣。然而当你点开任何一个网页,都能看到各路网友高涨的参政议政热情,其中更涌现出许多才高学邃、远见卓识的民间高人。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太过艰涩难懂,不接地气。然而上到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下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又着实处处都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子。

        既然这些都不是问题,我想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在他们的教育经历中,还缺少一位这样真正能够将学生“领进门”的政治老师。

    坚定政治信仰,以深厚的学识储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大学期间修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时候,老师分享了一本当时炙手可热的畅销书,叫作《中国不高兴》,并且鼓励我们自愿写书评。那时的我已读过《共产党宣言》,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充满了信心和热爱,因此着实不尽认同这本书中的观点。记得当时我一口气读完了书,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其实挺高兴的》书评,将该书狠狠批判了一番,言辞颇为激烈。通过网络提交后我还不满足,又打印了一份去找老师讨论,心想得到的若不是几句司空见惯的搪塞,则必然是一场激烈的辩论。

        然而和预期的不太一样,老师接过我递上的书评,突然笑了:“这篇就是你写的啊?”我未曾想到他已将这篇书评读得十分仔细,竟逐条地与我进行讨论,既诚恳地认同我写得有道理的地方,也详尽地解释了哪些观点仍显片面浅薄。我已不记得那次讨论有多久,只记得最后我的确是心悦诚服地离开。

        也就是在修读这门课程的期间,我正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再过若干年后,我与这位老师还保持着联系,也获悉了他被评为首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的喜讯。

        这位老师,名叫冯务中。

        后来,每当我看到网络上青年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极端负面评价时,总会感到异常痛心。这种痛心并不来自于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顾影自怜,而是遗憾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学习阶段,未能与一门科学理论进行充分的思想交锋,也错失了认真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政治选择的契机。

    创新教学思路,以真知灼见的力量引领学生研精覃思

        在一次教学培训会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蕉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地道战一开始真的如歌中所唱“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吗?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日本侵略者早就被打回老家了,也就不会发生灭绝人性的“北疃惨案”了。然而实际上,最初的地道其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隐蔽洞,正是血的教训令冀中军民痛定思痛,才不断发展改良出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多功能实战型地道。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只有主动“祛魅”,破除固有的“简单逻辑”,让历史变得真实可信,才能进一步解读清楚复杂的大道理。

        这就好比,同样是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为什么《我的团长我的团》《亮剑》等一系列作品叫好又叫座,而“手撕鬼子”则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笑谈?因为真实的战争是惨烈的,是在枪林弹雨中杀出一条血路,是踩着无数战友的尸体突出重围,不是天外飞仙六脉神剑,更不能轻轻一掌便轰平一座山头;真实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会指挥失误,会感情用事,会悲痛欲绝,也会得意忘形,而不是穿着皮夹克梳着背头戴着墨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可以说,这些“抗日神剧”的导演,一则缺乏理想信念来承载先烈的革命精神,二则缺乏知识储备来还原真实的历史,三则缺乏专业素养在真实历史的框架下讲好一个故事。没有信仰、没有理论也没有能力,自然只能用怪力乱神这样的简单逻辑去胡乱拆解历史,观众也理所当然不会买账。与此同理,如果思政课中也总是用简单逻辑去链接复杂的史实,学生打瞌睡自然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正如李蕉老师所言:“结论都是既定的,套路都是明显的,知识都是熟悉的,这样的思政课,怎么能够入脑入心?”

        其实回头想想,不论是张晶老师、冯务中老师,还是李蕉老师,似乎也未曾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他们从不曾放弃任何教书育人的机会,不曾嘲笑任何偏激浅薄的思想,更不曾用简单粗暴的逻辑来搪塞任何问题;他们始终只专注于一件事,就是把眼下的问题讲清楚,解决掉。

        信仰坚定则敢讲,理论纯熟则能讲,能力过人则善讲,这正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义务。但也只需尽到这一义务,便足以让人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

        因此,未来在讲台上的每一分一秒,我也只希望做到一点——告诉我的学生,一堂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任仕廷,系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