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提升粮食生产智慧化水平

    作者:张兴赢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3日 06版)

        【代表委员手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70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95万公顷。2018年全年粮食产量65789万吨,比上年减少371万吨,减产0.6%。这与2018年频发的灾害天气直接相关。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呈现趋强趋重的特征,尤其是暴雨洪涝、高温热浪事件增多,登陆台风增多增强,都会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我国汛期降水南多北少,旱涝灾害较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台风强度偏强,这对今年粮食安全生产也提出了挑战。

        天气气候条件不仅对粮食产量有影响,而且对作物品质和种植的结构也有重要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2019年2月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约为14.68℃,比1850年至1900年的工业化前基线高出近1℃,是有气温记录以来的第四热年。

        更长期的农业气候研究表明,按照目前的升温速度,有可能会进一步造成我国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同时温度升高也将加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同时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科学地避害趋利,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

        气象为农服务一直是我们气象科技工作者长期致力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大数据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大农业科技服务上还有提升空间。

        我建议,一是强化科技牵引,提升粮食安全生产的智慧化水平。统筹全国的农业服务资源,建立星空地一体化的农业立体监测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集成气象气候、地理区划、土壤墒情等大数据信息,对农业生产形成全生命链周期的科技指导服务。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增强粮食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应大力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重新科学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做到因地制宜。同时应该把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纳入粮食生产的业务保障体系,在人工增雨减少旱情、人工消雹减少农作物损失等方面建立体系化、业务化的大农业科学生产体系,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三是培育科技服务,激活粮食安全保障的市场作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商业模式为导向,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农业大数据服务企业。面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提升面向现代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及农业生产全程等的气象服务能力,逐步拓展面向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销售、溯源、期货等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

        (作者:张兴赢,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