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曾指出:“珠弹久成吾国评诗文惯喻。”一个“惯”字,道出了弹丸喻的经典性与传承性。弹丸是弹弓的发射物,在弓箭发明前的原始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弓箭发明以后,弹弓作为辅助性的狩猎、娱乐工具仍然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成为譬喻取用的对象。弹丸之喻在齐梁时进入文论,之后于历代皆有传承,历久不衰,其内涵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和丰富,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特色鲜明的言说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历代弹丸喻言说中,宋代以其承前启后的特点尤其吸引了我们的关注。承前指承接齐梁的弹丸喻,大量的言说应用,使其成为一个经典象喻;启后指后世对弹丸的应用,内涵的继承,都是在宋代基础上的沿袭生发。
宋代的弹丸喻,其丰富含义与术语生成都是围绕着三个具体的喻象展开的。
其一,以弹丸本体为喻,一般是对谢朓弹丸语的直接引用生发。《南史·王筠传》载谢朓评王筠诗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指王筠诗歌在声律和句法上的特点,综合王筠及沈谢诗风,此喻也包含平易、清新、自然的诗风。宋代对此意多有继承,苏轼有诗云:“中有清圆句,铜丸飞柘弹。”“铜丸”用《汉书·史丹传》典,综合宋代对“铜丸”和“清圆”的用例,都是指声音的清亮圆润。孔平仲《谈苑》云:“谢朓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故东坡云:‘中有清圆句,铜丸飞柘弹。’盖诗贵圆熟也。”“圆熟”始出梅尧臣诗,句云:“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圆熟指诗歌声律的圆美、协调,区别于太学体的险急。不过,因圆熟含有平易、简淡的意思,所以后人在采用的过程中,含义逐渐从音律扩大到其他方面。如王直方引谢、苏二人语后云:“余以谓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枯干,能不失于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之作者并驱耳。”同时代的吴垧也指出:“六朝人论诗,谓好诗流转如弹丸。唐人谓张九龄谈论滔滔,如下坡走丸。虽觅句置论之法不同,要之以溜亮明白为难事。”溜亮是指声律,明白则是指语词。南宋陆游也认为弹丸之喻易导致平易,云:“区区圆美非绝伦,弹丸之评方误人。”刘克庄则指出“弹丸之语非主于易”,考察谢朓的诗歌,正是穷极巧妙,然后能流转圆美。以上可见弹丸喻从声律向语词等泛化的过程。
其二,弹丸脱手喻。这个喻象始自苏轼,其《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饮》诗云:“新诗如弹丸,脱手不移晷。”《次韵答王巩》:“新诗如弹丸,脱手不暂停。”不暂停指运动不停及脱手后流转的动态,不移晷指迅速。苏轼此喻集中在诗歌的圆转流畅方面。陈后山诗云“脱手新诗众口传”,周紫芝诗句“弹丸脱手盘走珠”,都是用苏轼诗语。叶梦得错将此喻归给了谢朓,《石林诗话》云:“古今论诗多矣,吾独爱汤惠休称谢灵运为初日芙蕖,沈约称王筠为弹丸脱手,两语最当人意……‘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动无留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然作诗审到此地,岂复更有余事?”有趣的是后世之论家竟不能辨,以至于沿误成俗,明代王世贞、许学夷,清代的沈德潜、方东树等人都有论及,其含义则或重曲折,或重圆美,或重流利,不一而足。
其三,如盘走丸喻。唐代杜牧云:“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系于临时,不尽可知。而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注孙子序》)这段话可以拆解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丸转动的自由,一个是终不出盘的规矩。宋人在接受时,有的强调前者,如胡宿在其《谢叔子杨文惠诗》云:“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苏轼诗云:“落笔纵横盘走汞。”曾几《赠空上人》诗云:“今晨出数篇,秀色若可餐。清妍梅著雪,圆美珠走盘。”取喻侧重都在诗文的流畅、灵动。有的则是在整体上使用这个譬喻,强调后者。吕本中是南北宋之际重要的诗论家,其《夏均父集序》云:“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如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近世惟豫章黄公,首变前作之弊,而后学者知所趋向,毕精尽知,左规右矩,庶几至于变化不测。”虽是引用谢朓的话,但是其语义实际使用的是杜牧的盘丸譬喻,用盘丸之间的动态来喻示规矩和自由的关系。而后,张孝祥云:“为文有活法,拘泥者窒之,则能今而不能古。梦锡之文,从昔不胶于俗,纵横运转如盘中丸,未始以一律拘,要其终亦不出于盘。”(《题杨梦锡客亭类稿后》)则将盘丸之喻用于评文,以喻文法的纵横变化,也可看作是对杜牧盘丸喻的继承发展。
通过对弹丸之喻在宋代的传承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弹丸之喻绝不只是一种增强文论生动表达的修饰,而是围绕自身“圆”“转”的特点,在思维和语词两个方面影响到了古代文论的发展和面貌。
首先,弹丸之喻在文论中的含义经历了从音律对偶等形式方面泛化到诗文的整体风貌、格调,由单纯强调作品的方面到主体对法的运用和超越的过程。而这种含义的拓展、变迁是围绕着弹丸“圆”“转”的特性来展开的。具体而言,“圆”的方面形成了文论中关于声音圆润,对偶圆美,笔法圆熟,平易、自然等概念,“转”的方面则关系流畅、灵动、迅疾及变化无穷等方面。
其次,弹丸之喻在使用过程中,创生了一系列围绕自身特点的术语,丰富了文论的言说空间。如圆熟,圆熟由梅尧臣首先提出,而后黄庭坚、米芾、姜夔用之于书法,指称笔力;辛弃疾指使事,王十朋指句法,裘万顷指用字,赵闻礼指声律,不一而足。再如圆活,米芾首用圆活评书法,姜夔用以指使事,罗大经则在贬义层面指昆体,谢枋得则指文势。圆熟、圆活都是在宋代,伴随着弹丸之喻的使用渐次生成并进入到文论、书论之中的术语。也正因为此类术语在文论中配合象喻使用或者独立使用,使弹丸之喻成为一种深远、模糊的背景,即不必明言弹丸之喻,而喻在其中。
(作者:张国民,系大连民族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