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又要开启了。过去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部门密集出台系列科研改革文件,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大科研人员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家系列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使科研人员能够潜心研究、攻坚克难,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激励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敬业报国。
作为一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诸多利好政策的密集发布,使我感慨良多,感触颇深。既看到了党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心;也感受到了系列政策变化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巨大鼓舞,更加坚定了从事科研创新工作攻坚克难、勇攀学术高峰的信念。
这一年,基础研究全面加强。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建设一批我国在相关基础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
这一年,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按照“能放尽放,可简尽简”的原则,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
这一年,科研评价改革持续深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拒绝科研人才“帽子多”、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应该说,“三评”改革让科研人员真正吃下了“定心丸”。
这一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成果转化降低税收优惠政策,现金奖励可在取得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三年(36个月)内奖励给科技人员,进一步降低税费,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为有效落实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各地方、各单位都结合自己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细则。例如我所在的兰州大学就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最大限度“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们以创新质量与贡献为导向,建立分类考核评价机制;调整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简化工作流程,提升科研人员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调整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建设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打造新的科研增长点。
2019年,兰州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我作为学校科技创新阵地的一员,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强化责任担当,秉承“顶天立地攻坚克难,坚守奋斗不辱使命”的工作理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国家科技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作为一名西部高校的科技工作者,期盼国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的发展动力。为更好地体现教育税收优惠,建议降低科研人员个人所得税;为支持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向西部倾斜,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重大科研平台,起到“筑巢迎凤”的作用。同时部署一批重大研发项目,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赴西部从事研发工作。通过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许鹏飞,系兰州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