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刚过,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的古茶树开始采摘,这也标志着贵州752万亩茶园进入了一年最忙碌的时节。
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60亿元。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已经惠及近50万贫困人口,吃“茶叶饭”的人口超过500万。
快速发展的茶产业
1980年,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一枚100多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出土,这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茶籽,再次证明中国是茶的故乡,也证明贵州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贵州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省份。”贵州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说,这些特征是出产好茶的必要条件,贵州全都具备。“陆羽《茶经》中记载的‘其味极佳’的11个茶产地,贵州就占了4个。”胡继承表示,贵州不仅茶叶种植的大环境生态良好,而且种植管理中坚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并规定违者禁种,保证了“一杯干净茶献给世界”。
自2007年贵州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茶产业高速发展,12年时间,茶园面积增长了7.5倍,产量增加了10.8倍,产值增加了34.2倍,135万户茶农走上了精准脱贫之路。目前,贵州88个县区市都有茶叶种植,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30个,成为中国绿茶原料和加工中心之一,正在努力实现着千亿元产业的大目标。
茶业强省的突破
离清明还有一个多月,贵州省政府驻京办副主任黄浩就忙着在京推广贵州茶。“由于没有云南普洱、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这样消费者熟悉的品种,市场反响并不理想。”他发现,即使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懂茶人喜爱的贵州名茶,也难以成为市场热点。“一个品牌的形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贵州茶叶长期‘香飘深山无人问’,要在短时间改变这一局面并不容易。”
“集中打生态牌,是唯一可行的突破口。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试验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应被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黄浩认为,不应再拘泥于具体的茶叶品种,而应聚焦在“贵州茶,最生态”这一公共品牌上进行产业布局和营销推广。
建成茶业强省的突破口在生态,这一思路已经在贵州渐成共识。贵州省政协原主席王富玉表示:“干净、安全、健康是贵州茶最响亮的名片。”
2017年,贵州在全国第一个从省级层面出台了《古茶树保护条例》,每年投入50亿元用于打造干净茶战略,采用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形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原生态茶叶生产方式,确保了茶叶生产的绿色。
抹茶是对卫生指标和色泽等要求很高的绿茶品种,梵净山下的铜仁市选准这个市场,做实贵州茶的生态优势,目前抹茶产量已占全球的一半,正在打造国际抹茶文化中心和交易中心。
把生态作为贵州茶文化的核心,做足茶旅结合的文章,出产“都匀毛尖”的黔南州按照“茶景结合、茶旅一体”的思路,将旅游、文化、休闲、养生、体验等融为一体,建设了一批生态茶园,迅速提高了茶产业的附加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茶产业抓住了生态这一核心优势。作为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革命的示范品种,贵州全省上下正形成合力,确保茶产业实现产销升级,政策、人才、金融、大数据等要素都在向茶产业聚集,茶业强省呼之欲出。
(本报记者 吕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