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8日 星期四

    把改革活力写在广袤田野上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8日 11版)

        黑龙江省闯出了一条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全面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图为收割机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一处稻田收割水稻。新华社发

        【经济界面】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即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

        文件中有哪些具体亮点?如何把优先发展政策导向落到实处?如何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挟取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三个故事,从细节中感受广袤田野涌动的生机与活力。

    地该如何种——

    “保姆式”服务让种地更省劲

        【政策】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故事】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即将返青的冬小麦苗齐苗壮焕发生机。在享有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称的山东省高青县,刚刚过完年的农民群众已开始在麦田忙活。

        看着长势喜人的麦苗,青城镇新李村的种粮大户李彬暗自庆幸:“多亏当初签了那份全程农业技术服务协议。”他顺手从自家地里拔起一株麦苗,与手中那株枯黄的麦苗对比,果不其然,这株麦苗根系明显比周边沿用传统模式种植的小麦粗密发达。

        前些年,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李突然发现自己不会种地了。10多年来,他凭借经验和传统模式勤劳耕种自己承包的300亩地,生产资料成本没少下,力气也没少出,可就是不见效益增长。遇有恶劣天气,甚至还会亏损。

        去年播种夏玉米时,县里的农技专家主动找上门,免费帮他测土配肥,一看结果他才知道,自己种了30年地,也错了30年。“黄河边的土壤本身是碱性、含磷高,而这么多年我们都习惯用磷酸二胺施肥,结果是越用越碱,土壤都板结了,不减产才怪!”李彬终于找到了效益低的答案,一甩手将土地全部托管给了中化高青MAP技术服务中心。享受到全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李彬头一次感觉种地这么轻松,从种到收再到销售,他不用操心,只需要常去看看庄稼长势,看看收获情况就可以了。省工省时省肥省种不说,秋后一算账每亩地的平均收益还增长了125元左右。

        在高青县农业局产业办主任王少山看来,农民技术落后、农作物管理粗放,各种跑冒滴漏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让农民很受伤。高青县正在加快布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包含选种、配肥、植保、检测服务、农技服务、技术培训、粮食烘干仓储及销售等整个流程,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不仅打通了农技落地、农机作业的“最后一公里”,而且实现了产销对接,做到了种植精准化、利益最大化,确保了农产品种得优、卖得好。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种粮大户,家庭散户同样能够享受到这种“保姆式”服务。2018年国庆节冬小麦临近播种时,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木李镇茹窑村的村民们聚集到了一起,自愿将各自的承包地集中连片托付给中化高青MAP技术服务中心,享受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等服务。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的广大农民彻底解放了出来,有的经过培训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被返聘到技术服务中心,有的则直接进城务工增加收益。

        再过几个月,绿油油的小麦就将拔节吐穗,勤劳的农民又将迎来一个收获满满的丰收季。

        【点评】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

        适度经营规模是提高小农户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积极推动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的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承包地退出机制,引导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且社会保险健全的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权,再将土地由发包方进行整理以后,重新发包或流转,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让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小农户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他们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农业。

    产业咋选择——

    “土”产业也能做出“洋”味道

        【政策】

        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故事】

        木兰乡是江西省石城县的北大门,境内群山连绵,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在当地,原来有部分农民散养山地鸡,让山地鸡在山林里自由觅食,这样养出来的鸡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曾经,由于品牌推广不够,这样的“土”产业并不为外界知晓。

        “农产品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利润空间。”在脱贫致富路上,养殖户谢伙生思考着产业发展的门道所在。2011年,他开始扩大养殖规模,流转百亩山林,在丛林里新建鸡舍,并顺势成立石城县山地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从几百只发展到上万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现了这项产业的坚实基础后,木兰乡筹资建成占地500余亩的大型山地鸡养殖基地,以及现代孵化基地,集种鸡场、育雏基地、孵化基地、综合办公楼等于一体的山地鸡发展综合体。

        “以前我们养殖山地鸡有很多顾虑,现在有了合作社,很多问题都不用担心啦。”东坑村山地鸡养殖户何步亮说,今年他家的山地鸡年出栏量能达到5000羽,按往年每只鸡15-20元的保守利润计算能挣七八万元。

        而在十公里外的丰山乡,把一颗薏仁“吃干榨净”的新理念,正在引领当地百姓走上致富路。随着薏仁种植面积增加,许多商贩上门收购薏仁,然而价格却比市价每公斤低1元左右。

        丰山乡陈江村农村经纪人陈必城、陈必伟两兄弟,率先冲破了传统收购模式。他们带领60多户种植户经营专业合作社,发展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出“绿丰”牌薏仁精包装产品,注册石城县馨源薏仁酒坊酿造薏仁纯酿,让薏仁价值迅速翻番。在品牌营销的引领下,丰山薏仁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到3000多亩,成为真正带领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要瞄准“特”字做文章,也要瞄准“新”字和“融”字做文章。“家门口的山沟沟成了过上好日子的‘聚宝盆’。”站在自家开办的“共大生态农庄”前,石城县赣江源镇赣江源村贫困户赖小荣感慨万千。石城全域旅游战略布局下打造的千里赣江第一漂——赣江源漂流项目,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度假体验。

        “每年6到9月的旅游旺季,农家乐每天都是满客,光这一项我就会增收3万多元。”赖小荣说,如今的农村“土”特产也成为游客眼中的稀缺品,成了可以增收致富的商品,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

        农村产业发展要在“特、新、融”字上做文章,要选择各地特色产业,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随着农业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功能性日益突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打造价值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农村真正活起来,既满足当地农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满足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需要。

    活力哪里来——

    改革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政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

        【故事】

        站在自家菜地旁,湖南浏阳葛家镇新建村村主任邱焰强想起兄弟三人在老房子里成长的快乐时光。原来的老房子现在已经全部整平,种上了当地有名的“鸡肠子辣椒”。

        在村里,邱焰强是带头拆除“一户多宅”的第一人。“我家的旧房是父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起来的土坯房,一家人在这里住了25年。直到2005年,家中在附近建了一栋两层楼的砖混结构楼房,这座房子才被废弃。”邱焰强回忆。此后,邱焰强在集镇上买了房子,弟弟也搬到浏阳城里,旧宅彻底废弃并日渐破败。

        “住久了有感情,舍不得,一直没拆。”邱焰强介绍,如今,建好的新房旁保留旧宅的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拥有两处甚至多处宅基地的人不在少数,这些破败的老房子既占土地面积,又损村庄形象,有些还存在安全隐患,很多村民也盼着早点拆除,重新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对此,葛家镇在摸清底数基础上,统一拆除旧宅,通过申报增减挂钩项目,将旧宅基地复垦,不仅土地仍归村民所有,用于种植蔬菜或水稻,村民还能获得复垦补助。

        “一户多宅”的清理和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给全镇节余土地指标500余亩,村集体和村民将获得补助2000余万元。不仅如此,葛家镇还积极实施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浏阳市首个林地改耕地项目,有效缓解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足问题,为项目落地、乡村振兴腾挪了发展空间。

        “目前,葛家镇仍在大力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解决城乡建房的产权分配问题,并推动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办理,让宅基地流转有据可依,让更多的返乡项目可以落地。”葛家镇镇长张佳丽说。

        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是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浏阳承担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改革试点任务。在开展“一户多宅”清理整治行动中,浏阳把腾出的农村宅基地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结合,将原本分散的、零星的宅基地全部打捆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先后编制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17批次,为土地入市做好了资源储备。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拆除“旧宅”11900宗、盘活土地2648亩——有了这个沉甸甸的“成绩单”,土地制度改革带动了浏阳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了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盘活闲置农房、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

        中央一号文件对新一轮农村改革作出部署,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正在继续深化的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宅基地制度改革则要稳慎推进,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有效途径,让土地资源更好地流动起来,让农民取得更多的收益。改革中,要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统筹起来,最大程度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