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

    让更多医生掌握心理干预技能

    作者:郑山海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6日 02版)

        【光明时评】

        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究竟有多少?近日,首个覆盖全国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6.57%。也就是说,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生命周期中罹患一次精神障碍疾病。

        精神障碍疾病的患病率这么高,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都在增加,精神不堪重负出现障碍也是一种必然。而且,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更容易诱发精神障碍。加之,医疗技术提高,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也比以前更细致,几个因素累加,精神障碍疾病患病率高的问题也就愈加凸显。

        其实,鉴于精神障碍疾病对现代健康影响的重要性,我国在2012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年又进行了修订,在法律层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北京更是早在2009年就树立了要在所有三级医院设立精神疾病科的工作目标。

        但是,六分之一的高发病率还是提醒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目前还很少有人具备去医院的精神科调整自己心情、放松身心的意识,真正患有精神疾病的群体,也未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一些规定又不够灵活,限制了相关工作的开展空间。

        据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2.7万名精神科医生,平均每10万人中仅有2名精神科医生。而俄罗斯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每10万人中有11名和12名精神科医生。为什么精神科医生数量这么少,这首先是因为我国医生的总体数量本身就不足,各个专业和外国同行相比都少。具体到精神科,还存在精神科的医生生存环境更差的原因。精神科医生没有特别有价值的医疗操作,因此他们的效益差、收入低,而在公众认知中的形象较之内外科医生,也显得差了档次。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精神卫生法》又强调精神类疾病的诊治必须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而三级医院获得精神科资质的前提是必须有两名精神科医生。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捆住了很多医院的手脚,因为没有医生就没有资质,在没有资质的情况下又很难在精神科医生本身就紧缺的情况下,先储备两名精神科医生。所以,很多具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实际上找不到合适的医疗机构干预自己的精神病患。

        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出台了其他专业医生转岗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方法。可是这要求医生放弃现有专业,离岗到专科医院培训1年。在缺乏明确利好的前提下,很少有医生愿意放弃自己现有的专业到一个陌生的、收入还可能下降的新岗位工作,所以精神科医生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如此,问题虽然严重,但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对之及时干预的能力。这个现象本身可能比精神障碍疾病的高发生率更值得重视。现代医学本身就在向整体医学发展,当前过于细化的专业分工可能并不利于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其实,心理问题可以导致很多其他系统的疾病,其他系统的疾病也能带来心理问题,心理专业似乎不需要与其他专业严格隔离开。是否可以跳出专业限制,让更多医生能够掌握治疗心理疾病的技能,让更多的群体有更多的机会尽快得到心理干预,这可能是破解精神障碍疾病高发的更有效手段。

        (作者:郑山海,系医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