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

    从科学评价到教育均衡

    作者:张润杰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6日 15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知与行】

        当前,教育资源均衡分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因,更深层次来看,也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的影响在焉,具体就反映在人才观及受其影响的评价方法、选拔机制和培养途径上。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我们受诸如“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形成人才培养途径狭窄、选拔渠道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的局面,造成了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教育非均衡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明确服务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当前,在育人选人用人过程中,社会各界的确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导致人才培养瞄定高学历。这就导致我们的人才培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向着这一单一的目标进发:进优质学校,获得优异成绩,考进重点大学,再获得令人景仰的工作位置。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自然会造成教育资源紧张、学校教育压力重重、社会人才观畸形发展,也就难以保障人人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更有甚者,社会渐渐只看重成绩,却忽视个性发展,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怪相增加了社会的教育焦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树立新时代人才观,教育就必须服务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就必须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早有这种人尽其才的思想。韩愈在《进学解》中就强调这个道理:木材无论大小长短粗细,都可以在梁椽拱柱等房屋结构中得到量材使用而各得其所;药材中无论是贵重的地榆、朱砂,还是满处都是的车前草,甚至是被敲坏的鼓皮等,到需用的时候都能派上用场。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这应该成为当今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义务教育阶段更应如此,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力戒“五唯”的错误理念标准。

    克服“五唯”痼疾,解决指挥棒问题

        教育评价与人才评价息息相关,后者反作用于前者。中国社会虽然摆脱了人分三六九等的传统思想,但对人才的评价仍然有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因循守旧的传统习惯,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现象。招聘单位把大学分成七上八下,只招收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造成选才只看“出处”的短视现象,其结果就是教育成为优势地位、稀缺机会分配的代理机制,蜕变为一种全力竞赛的机会教育。

        当年,陈寅恪留学归国,没有哪一国的文凭,但清华大学突破教条,聘请邀约他执教,终成“四大导师”的传奇。而英国名校格拉斯哥大学,既可以聘请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作教授,也能收留没有学位的英国工业革命先锋瓦特当助教,终于成就了它在英国大学集团中的历史地位。

        我们应该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客体的分类化、评价内容的标准化、评价手段的科学化、评价结果的客观化,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该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克服“五唯”痼疾,特别是摈弃“唯分数、唯升学”的过时观念,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标准。重知识学习,更重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发展。形成这样的共同行为标准,就能把师生聚焦在全面发展这个核心目标上,持续依循这个明确的方向、步骤与路径,有效培育与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引导与鼓励学生坚定信念,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多元手段拓展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因材施教,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宜的考试选拔和教育发展的道路。选拔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进而“指挥”培养体系和培养途径的发展。我国古代的科举制,曾是世界上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但当科举几乎成为人才选定、上升的唯一通道,形成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模式和文化氛围,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也就僵化并束缚人才的多元成长,使人视野狭窄、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力。

        如今中小学教育中出现愈演愈烈的唯分数、唯升学现象,“千校一卷”“千人一卷”的考试方式,难以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初衷,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难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无暇顾及,更谈不上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这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当然,不能完全否定考试制度在现阶段发挥的积极作用,而是要不断加以完善,不断拓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从考试层级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深入推进大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倒逼各级中小学校改变唯分数论的办学方向。在现行高考制度的框架下,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设计,实现高校招生的综合评价——把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相结合;淡化录取批次,推广深化平行志愿,完善分类考试,使之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引导中小学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制度化措施鼓励中小学突出各自办学特色,提升各校吸引生源的竞争力,从而缩小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均衡。

        同时,需要教育界在新的人才观的引导下,多途径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教育的多元发展:改革办学体制,增强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便利性,拓展和畅通成才渠道;推进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公办、公办民营、民办的格局并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品质技术型人才,畅通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增加教育的选择机会;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扩展线上线下学习、自组织学习等终身学习的新途径和新形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作者:张润杰,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