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

    史克滨:让中国龙舞向世界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邹文斌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5日 09版)

        在江西省南昌市,有这么一个人,35年如一日,痴迷于制作龙灯,依靠祖传的手艺,不断结合新工艺新技术,硬是创出一番令人称道的新天地。其生产的城南龙灯活灵活现,不但在国内鼎鼎有名,还漂洋过海,卖到世界五大洲。他就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传承人史克滨。

        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城南村是个有着700多年舞龙历史的村落。每年春节期间,这里的人就会集资购买龙灯,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年复一年。几百年过去了,舞龙文化依旧不变。史克滨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扎龙高手。16岁起,史克滨就跟在父亲的身后打下手制作龙灯,耳濡目染下,对龙灯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小小年纪,他就此立下大志向:一定要将城南龙灯发扬光大。

        20世纪90年代,史克滨开始“接班”制作龙灯,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刚开始,每年只能制作二三十条,到了年底,如期而至的本村和附近村民,将这些龙灯一抢而空,看着高兴而来的村民,史克滨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头脑灵活的史克滨就摸索建立了自己的龙灯网站,有了网络的帮助,史克滨迅速打开了市场,许多国外客户也通过电子邮件向史克滨采购龙灯。最早,这些海外客户大部分来自各国华人团体,每逢佳节,他们总想用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特色物件表达思乡之情。一位美籍华人曾在发给他的邮件中感慨地说:“我们终于在中国买到传统的中国龙了。”“现在中国强大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市场,除了华人华侨,许多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成了我的粉丝和忠实客户。”提到自己生产的龙灯走出国门,51岁的史克滨无比自豪。

        为了让传统的龙灯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2005年,史克滨成立了城南龙灯工作室,注册了城南龙灯商标。2008年,城南龙灯被评为江西省非物质遗产。2009年,史克滨又成立了城南龙灯实业有限公司。从最早的小作坊,到如今近百人的工厂;从最初的口口相传,一年卖出20多条龙灯,到现在每年将近1万条龙灯的销量,史克滨依靠推陈出新的技术、稳定的质量、灵动的造型,使古老的城南龙灯焕发出新活力。现在,每年有20%的城南龙灯被销往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

        生产有了起色后,史克滨一门心思扑在改进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制作技艺,生产工艺由早年的粗放加工发展到现在包含模具、竹编、裁剪、缝纫等100多道工序的专业化操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身挂LED灯的飞人演员表演舞蹈,这让史克滨非常震撼。“当时,我就想做一条会发光的龙灯。”有了想法后,史克滨立马买来LED灯,焊接在电线上进行调试,经过多番实验,终于做出了第一条灯光龙。传统龙灯和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让史克滨的城南龙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了大批顾客。

        从龙头到龙身,由外观到内部结构,爱动脑、肯琢磨的史克滨对多项龙灯制作工艺都进行了改进。一条城南龙灯共拥有龙头外观、龙头结构、龙骨架、灯光四项专利技术。以前,邮寄一条竞技龙到欧美,需要3立方米的箱子,花上7000元左右的运费。现在经过改良后,只需要一个空调外机包装盒大小的箱子进行包装,费用也降到800元左右。

        “龙灯的重量减轻了,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还有利于龙灯的普及。”传统龙灯的龙头比较重,需要很强的臂力才能舞动,史克滨做的龙灯头很轻,挥舞起来很方便,许多中外龙灯爱好者都纷纷购买他的龙灯,用于推广舞龙。

        世界各地的顾客来买龙灯,但是传统手工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史克滨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给顾客介绍产品。为了便于顾客挑选龙灯,他制定了一套龙灯制作标准,大到适合大型活动使用的巨型1号龙,小到便于幼儿园小朋友使用的迷你6号龙,以及全国性比赛用的标准竞技3号龙,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用户对龙灯的需求。如今,史克滨的制作标准已被全国多数龙灯制造者默认采用。

        史克滨将传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己任,他做龙灯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营利,而更多是为了让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龙灯和舞龙文化。在史克滨看来,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为了在校园推广舞龙,他更是不计成本地免费给大学生、中小学生提供练习用龙灯,赞助各种舞龙赛事。2018年12月,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体育局主办了江西省“城南龙灯杯”学生舞龙大赛,史克滨提供了训练及比赛等系列龙灯,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共吸引了全省各县市共21支队伍,有力推动了舞龙文化进校园,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舞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舞龙,让中国龙舞向世界。”史克滨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邹文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