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

    家风传承的力量

    作者:闻学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5日 09版)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的种种困难曾经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车站售票窗口的彻夜蹲守,旅途中拥挤辗转的身心疲累,风雪严寒中自驾出行的拥堵等待……但为了家中长辈的翘首盼望,再苦再难的行程都挡不住归乡游子的匆匆脚步,隔不断异乡人对于年三十守岁团聚的渴望思念。

        当我们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由中宣部宣教局会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组织拍摄的家风主题十六集纪录剧情片《家道颖颖》第一部《回家》时,那份久违的乡邻问候聊天场景、鸡犬相闻的小镇生活画风扑面而来,倍感亲切。该剧在细节方面也做足了功夫,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如剪纸艺术、流水宴,又增添了当下流行元素,如网红、直播等场景,使得回家过年这一剧情设置在新旧元素交替下,呈现出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时代风貌。电视剧通过刘家两代列车长、林家医生母女、进城务工的廖家三代人的三个典型家庭的刻画,展现出两代人在时代发展洪流中尽管生活追求以及理想观念存在分歧甚至排斥,但在困难险阻的路途中,凭借对家的眷念、对故土的共同坚守,归乡人彼此放下芥蒂,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情感真实又细致入微,观后使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小镇的宁静生活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下面临肢解的命运,商业开发的利益时刻威胁着老屋旧居的留存,时代变迁的大潮也在蚕食着浓浓的亲情。两代人因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而心生怨念和裂痕,如方林对于母亲林医生擅自修改自己高考志愿的不解和怨怼,以及廖家和对于父亲不顾婆婆心愿执意出售祖屋的不满和愤怒。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坚守是变革中的中国人面临的两难选择,何去何从,孰重孰轻,是一道需要生活智慧才能得到正解的人生命题。

        从高铁列车长刘家明对于身为小火车列车长父亲刘承光人品的敬重和传承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两代人相处的最佳模式:父慈子孝、相互尊重、彼此包容、互不干涉。不论是父亲刘承光坚守的几十年列车准点到达的职业操守,还是作为产科医生的母亲林慕言无私救人的医者仁心,还有廖婆婆的热心善良以及父亲廖承平的吃苦耐劳、勤俭本分,无不体现出这些父母长辈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忠厚良善。这些优秀的品质精神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的言行举止:客串产科医生的外科医生方林的临危不惧,隐忍守候默默等待的温润君子刘家明的宽厚待人,爱妻爱家尊老爱幼、胸怀创业理想的廖家和等,不一而足。这些年轻人正是传承了父辈们“肩头担道义精忠报国,手中勤巧作耕读持家”的世代家风信念,心中常怀大爱,手中自有力量。有爱才有家,家是我们心灵的家园。好的家风自然成就和睦的亲人关系,也能成就和谐的社会关系。

        回家的路很幸福,回家的路也充满艰难险阻,冰冻风雨和落石塌方阻止不了回家过年的决心和希冀。列车上青桫镇的乡民们怀着对血脉亲情的眷念,对乡土乡情的不舍,对实诚良善的内心坚守,在归乡途中经历风险磨难时能够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最后克服困难及利益诱惑回归亲如一家的和谐关系。这部电视剧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兼具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融合形态,以真实事例改编,用紧扣时代的思想内容传递新时代优良家风,进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回家”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艰辛奋斗的责任担当和优良家风,彰显了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代代传承、教化育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西晋文学家潘安仁在《家风诗》中写道:“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作者以颂祖德、美其家道以自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万家庭正是立足家教家风家道的伦理教化,才使新一代炎黄子孙成为恪守信念,传承文化,勇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弄潮儿。总有一天,城乡不再割裂,不再存在城乡差别,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的青桫镇年轻人一定能够实现他们的最美乡镇愿景,美丽乡村将会成为留守者创业致富的热土,也会成为外来观光者休憩的港湾、精神的憩园。

        (作者:闻学,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