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视域】
走进景泰桥南的北京市珐琅厂,便走进了景泰蓝艺术的世界。屋外大雪纷飞,屋内静谧无声。技工们有的在掐丝、粘丝,有的在配色、点蓝。不时有一拨拨慕名前来的参观者,把自己的目光熔铸在这凝固的艺术和时间里。
这座六层小楼的三层,是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跟随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这个厂的总经理钟连盛的脚步,记者走近景泰蓝艺术的前世今生,欣赏到这里典藏的一件件华美珍品。
习近平主席向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赠送的国礼景泰蓝“盛世欢歌”大瓶、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送给各国首脑的国礼景泰蓝“四海升平”赏瓶、纪念香港回归祖国景泰蓝作品“普天同庆”……一件件作品,书写着属于景泰蓝和这个厂的盛世华章。
“景泰蓝是一项需要‘众人拾柴’才能完成的艺术。其工艺极为纷繁复杂,大工序分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几十道工序,每一道流程又会细分为很多细节。”钟连盛说,一个专业的技师负责一个工艺制作环节,一个工艺就是一生的打磨。
从15岁开始接触这门技艺,钟连盛和景泰蓝的故事已延续了40年。“我们是第一批通过专业学习,懂绘画、懂设计、懂技术的新型技艺人才,也肩负着景泰蓝创新发展的重任。”钟连盛说,从走进技校大门的那天起,他就没闲着,有空就和同学们一起去写生,一画就是一整天。在十三陵写生时,为了研究花和叶子的形态,他爬到树杈上揣摩;在门头沟斋堂写生的一个月里,摸黑早起画日出,去故宫临摹、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成为他的生活日常。
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初景泰蓝技艺传承的艰难时光,见证了景泰蓝行业的沉浮兴衰,钟连盛更明白,要更好地传承下去,景泰蓝工艺决不能因循守旧,要赋予它时代气息,让这项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传承不是一味地复古、模仿,要用现代理念和现代审美去塑造景泰蓝,这样才能让景泰蓝紧随时代脚步,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钟连盛认为,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才是景泰蓝传承发展的秘诀所在。
“你看如今的景泰蓝,已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传统纹样的瓶瓶罐罐,你甚至想不到它可以做成室外喷泉,做成大型景观,甚至用作建筑装饰。”指着橱窗里的景泰蓝最新应用展示,钟连盛如数家珍,“这是大型室外喷水池,这是宾馆里的景泰蓝堂柱建筑装饰,这是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国际会都主会场集贤厅室内装饰工程……”
除了这些大型景泰蓝工程,珐琅厂同时也在让景泰蓝技艺“走民间,接地气”,开发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珐琅厂投入巨资先后研制成功了60余种绿色环保珐琅釉料。并利用这种新型无铅釉料,开发了多款茶叶罐、纸巾盒、果盘、笔筒、粉盒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用品有的走进了钓鱼台国宾馆,更多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钟连盛说。
在钟连盛看来,非遗技艺讲求的是活态传承,未来传承好景泰蓝技艺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要激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做好技艺传承,培养好人才。“景泰蓝技艺很多时候靠的是时间积累的感觉和经验。培养景泰蓝技艺传承人,需要火候也需要时间。”钟连盛说。
珐琅厂二楼的大师工作室里,钟连盛的几位徒弟正在进行景泰蓝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徒弟笔下,粉色辛夷花跃然纸上,花鸟鱼虫活灵活现,敦煌图案优雅含蓄。透过一件件作品,景泰蓝技艺蜚声海内外,大到公共设施,小到生活用品,以及收藏精品和国礼重器,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