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

    家的温情在回归

    作者:本报记者 方曲韵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10版)

        今年新春走基层,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乐清市,以一个归乡人和新闻人的视角重新观察这座沿海小城,明显感受到了文明新风带给家乡的新变化——过年没那么累了,家的温情在回归。

        这样的变化在农村更为显著。大年初二上午,我来到了乐清市淡溪镇寺西村家宴中心,一场家宴正在紧张筹备中。如果不是门口寺西村家宴中心的招牌,我很难将眼前这场温馨典雅的宴席与记忆中的农村酒席联系起来。过去,农村的红白喜事排场大,炫耀攀比之风盛行,一场酒席下来,老百姓往往不堪重负,还容易滋生新的社会矛盾。现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有了集中办理各类宴席的固定场所,开销省了,矛盾少了,家宴的重心也从“宴”变回了“家”。

        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农村流传了几千年的风俗礼仪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在维持这种秩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乡村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乡村的百姓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逐渐与现代社会接轨;一方面依然保留了乡土社会的情结。因而,尊重“礼治”始终是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前提。

        如今,乐清大力推进的农村家宴中心建设,正是用一种柔性的方式,在现代和传统中找到了一个连接点,为乡村构筑起了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使之既成为维系亲情的场所,又成为涵养文明新风的窗口。同时,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精细化管理,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利用好原来已有的文化礼堂等惠民场所,构筑起当代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道新景观。

        通过推进移风易俗改革,旧礼仪中的核心价值观被保留了下来,繁杂冗余的形式被扬弃了,新的礼仪秩序正在形成。这种礼仪秩序既充分尊重了乡情和人性,又赓续着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传统。

        (本报记者 方曲韵)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