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

    今天我们怎样做科研

    作者:冯长根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4日 16版)

        【科学向未来】

    1

        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

        中国科协前主席韩启德院士曾经说,一个人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大概要经历10多年时间,因为对科学技术真正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

        为了理解科学技术,请重视良好的交流。成功的科学家经常出现在学术交流中,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他们一个不落,本专业的学术期刊中总能发现他们的论文。经常听到专家说,有机会看见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对自己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明天你就要成为他们之一。

        要到真正的图书馆去,浏览相关学科的学术期刊和书籍。请问: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在哪里?答案是在图书馆的图书之中。厚重有深度的内容还是需要通过书籍传播,许多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习惯从书籍当中获取人类对世界的深度思考和认知。

    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研人员?

        科学家的天职和主流品格是以科学技术成果造福人类、服务时代。经常思考什么才是好的课题是你必修的功课,也是非常值得的。课题要到科学技术前沿和难处找一找,到经济社会、企业的急需之处找一找,到小康生活的日常之处找一找。

        科技界前辈们十分重视对学术文献的调研,就是因为这能帮助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帮助他了解什么是好课题。

    3

        科研也需要考虑公平。

        科研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平地对待与你共事的人。现在,科学研究一般都需要许多人组成团队一起工作,每个人都要做出各自的贡献,同时也希望获得认可。在完成了实验要发表学术论文时,有贡献的人就可以署上名。从1982年开始导师就带着我发表论文。署名是这样的:我的一位导师TerryBoddington,姓的第一个字母是B,排第一,我的姓的第一个字母是F,排第二,我的另一位导师Peter Gray,姓的第一个字母是G,排第三。

        岁月流逝,谁署名第一,谁署名第几,产生了意义:这关系到公平。有些人为署名顺序耿耿于怀,难免影响科研上的合作。这里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贡献的人应该得到认可,这不仅应该反映在所发表的署名(以及署名的顺序)上,而且在口头报告和非正式场合中也应该得到体现。一位走向成功的人士,总是不会忘记在任何场合指明某个科学认识,应该归功于某人的贡献,不能把这种公平仅仅给予那些大科学家和著名科学家。

    4

        请把论文发表出来。

        当我们谈到发表学术论文的时候,许多人会有一种活思想:“我有什么好写的呢?”产生这种思想是很容易的,因为你做实验很累,你做研究很费劲,如果你是医生,你给病人看病忙得都没有休息时间,因为你还不知道刚刚得到的结果是否到了可以被发表、允许发表的程度。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将研究数据和相关事实公布出来都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老资格的专家从经验中知道,在科学共同体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有没有研究成果,多数时候这就意味着学术论文被同行专家审核通过并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有的时候,你的确想到了把前一个实验的结果写出来发表,但只是下一个实验看起来马上就要做完,其结果可能更好,你就犹豫了。实际情况是,无论你的研究做得多么好,无论你的下一篇论文多么重要,在多数专业和领域中,成功取决于你已经发表了什么。

    5

        搞科研需要抽象思维。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发表学术论文呢?这倒值得说一说。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小学的课本上有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几乎同样的故事,前一个历经岁月而停留在文化的层次上,现在作为课文,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的聪明榜样,而后一个成为科学殿堂中闪闪发光的明珠,作为科学定律无时无刻不在造福人类。的确,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在科学的殿堂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曹冲和阿基米德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这就是“抽象思维”。遗憾的是,眼下有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的作者,至今把自己的工作停留在“曹冲称象”的水平上。改变这种文化是当务之急。这样说来,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才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

    6

        要重视对话和积累。

        曾经有一位学生跑到我跟前说,他“要是早生二、三百年就好了”。这是不切实际的。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后成功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而这些取决于历史的机遇,由此,二、三百年前现代科学初创期的确存在着较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机遇,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做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这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

    7

        重视撰写和出版最优秀的专业著作。

        我愿意与你一道畅想这样一件事:50年、100年以后,你专业的学生在图书馆的长廊里穿梭,他说:“我要找一本书,我导师让我一定要看看这本书。”而这本书就是你在50年前、100年前写的。

        如果你已经是一位多年的科技人员,那么考虑出专著并不是一件难事,你是科学技术学术圈中最有资格出书的人,你已经有了经验和积累,你可以为历史留下系统的文字。

    8

        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

        我们满怀信心地相信,中国明天的科技领军人才,就在今天的年轻科研群体之中。

        领军人才的关键词是“带领并影响该专业该学科发展”,再看大家所发表论文的基本属性,正是推动相应专业或学科中某个方面的研究,论文中的创新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具有了重要意义。可见,只要你在做科研、发论文,你实际上是在赋予自己一些领军人才必须具备的学术要素。

        要参与重要科研,能在学科上专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总是那些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的人。还有一个特点,能够成为领军人才的,总是会被已经成为领军人物的研究者所吸引,总是会参与学术优秀的人们的活动,总想知道这些人在研究什么、怎么开展研究的。

    9

        做世界级的专家。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你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别无他求。第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第二,擅长写作和演讲,了解什么是最前沿的课题,让自己成为前沿课题的一个参与者,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做到这两点,实际上意味着你必须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怎么样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你呢?这需要你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顶尖的学术会议上介绍你的研究。很多人以为搞科研是最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写论文和做报告不那么重要。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世界级的专家往往超脱了个人层面、学科组层面,能够站在本专业(本课题)科学共同体的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他们有一种把本专业(国内国外)许许多多科研人员分散的、独立的智慧整合上升为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整体)智慧的能力。我们在中国科技界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很难碰上这种智慧的结晶。需要指出的是,有国际影响的专家必产生于科学共同体的有分量的综述报告、学术专著和那些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学术活动中。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必定向世界贡献出许多这种智慧结晶。

    10

        我们需要学术大师。

        这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师还远远不够,缺乏战略型的领军人才是目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大师的出现和教育有关。1991年,钱学森院士曾经就科学技术帅才问题致信朱光亚院士。这是中国科协的两位前主席。钱老从4个层次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一是现代教育体制,所谓“理工大学”,二是先进的学科、专业,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四是博士制度。

        大师的造就和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有关。有人认为,在重大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够突破空间(国界)限制、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是大师大作的三大特征。“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名言说明大师之路是开辟之路、探索之路,也是不平坦的路。大师往往是概念、命题或者理论的化身。提出一个概念并不太难,难的是得到世人的认可。大凡大师,在概念、命题与理论的构建上必有创新。就实践而言,伟大的学问无疑是服务于时代与国家的,但更超越时代与地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作者:冯长根,系中国科协原副主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