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年,家里的老人都会拿出各式各样的年画贴在自家门上或灶前,春节的浓郁气氛便从这一张张年画里扑面而来。如今贴年画的少了,但这门手艺并没有消失。在山东省鱼台县李阁镇陈集村,就有一位年画手工艺人——木版年画第九代传承人陶运航。四十余年来,年过五旬的陶运航一直坚守着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技艺。
在位于县城的陶运航年画工作室里可以看到,墙壁上贴着各种题材的木版年画,线条细腻轻柔,色彩鲜艳纷繁,散发着传统手工技艺的特有魅力。
鱼台木版年画题材以神话人物、民俗故事、吉祥图案等为主,有手绘、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种制作工艺,以线条粗中有细、色彩绚丽、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年画制作的头一道工艺是起稿画样;第二道工艺是雕刻木版,将画稿贴于梨木表面,使用自制的刻刀进行雕刻;第三道工艺是手工印刷,用特制的刷子蘸上颜料均匀地涂在刻板上,然后覆盖上优质熟宣纸,刷压平整后,再换其副板,印另一种颜色。复杂的年画有时需要重复这样的步骤四到六遍,并且对其精准度要求极高。”陶运航讲道,雕刻木版尤为不易,一块大的木版雕刻经常要耗时三月半载。
鱼台境内制作木版年画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祖祖辈辈的匠心坚守,使这门古老而又独特的工艺得以薪火相传。陶运航8岁时就跟着爷爷学习木版年画,忙时帮着爷爷打下手,闲时琢磨着刻版的技巧。经过三年的学习,他终于做出了第一块“合格”的木版,木版的图案是一大一小两只老虎。
陶运航坦言,四十余年间他见证了木版年画行业的兴衰变迁。“1993年以前,做木版年画完全可以养活我们一家老小,最畅销时每天最多能卖出三五百张,有时都需要夜里加班加点地印刷。但从1993年以后,手工年画市场需求逐年大幅度减少。”陶运航回忆道,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手工年画渐渐被速度快、成本低、图案样式多的机器印刷所取代。生意不景气,老陶只得靠种地、打工维持生计,最初的改行让他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更令他担忧的是,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无意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成了困扰他的难题。
“木版年画陪伴了我大半辈子,我见证了它的荣耀和衰落,对这门手艺有着深刻的感情。现在儿子也开始学习并制作木版年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传承这门技艺。”令陶运航感到欣慰的是,在政府的帮助下,鱼台木版年画已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他在诸多的交流活动中也认识了许多制作年画的同行和学者,并和他们一起探讨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如今,陶运航在尝试通过创新木版年画形式、开拓网络渠道等方式推广宣传木版年画,他期待木版年画再次迎来春天。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