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随着今年的春运进入客流高峰,一些旅客发现今年回乡路途的很多新选择让回家的路更快更顺畅了。据媒体报道,今年一些省份开通了客运中长途网络预约车服务,许多新平台获得交管部门批复的网络预约汽车经营许可证,在相对固定的线路上提供门到门、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服务,以往需要多次换乘接驳的旅途被一站式服务取代,旅客的春运体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春运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活动”,也是检验交通运输系统的年度“大考”。每年春运期间,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部门都要加班加点,千方百计开足马力运输旅客。但按照传统的运输体制,返乡旅客往往需要经历从省会、市县、乡镇再到村的多次接驳转运旅途,才能到达家的港湾。这个过程对于携带着大包小包行李的返乡旅客来说,无疑是痛苦而艰难的。
化解春运的接驳换乘难,是交通运输服务向精细化、集约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北京检查春运工作时所说,要“深挖运力潜能,提高运输效率,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间、城乡交通间协同衔接,着力打造便捷春运”。过去,便捷春运是一种奢望,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激发了市场主体商业模式创新竞逐的动力,这让实现便捷春运不再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目标。
这些创新的交通运输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约车独角兽企业“滴滴出行”。所不同的是,这些平台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它更像传统客运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腾笼换鸟。特别是对一些被新建的高等级公路串联起来的市县镇村,是这种运输模式的主要目标市场。这些平台放弃了传统定时定点集中的大巴车客运模式,而是采用更加分散灵活的面包车、商务车,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将分散化的客流更加快速地小规模集中运输,减少了顾客的接驳换乘成本和等待时间成本。
如果说铁路民航等交通方式是春运运输的大动脉,那么,这种“微创新”的商业模式则是打通换乘梗阻的毛细血管。从春运旅客的目的地构成来看,居住在中小型城镇以及广大农村的旅客占绝对多数。近年来运力的总体改善,让他们能回得去;而新运输模式的推广,则让他们能走得好、走得快、走得省心。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孕育许多新的市场机会,企业围绕满足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政府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完善审批、加强监管、改善服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供给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良性循环。
当然,安全是运输服务的头等大事。这些新模式虽然有传统的长途客运公司的基因,但其商业模式根本上还是网约车,必须吸取滴滴顺风车等平台的教训和经验,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例如采取技术手段对服务全过程进行监控、服务前要求对驾驶司机人脸识别、为旅客统一购买交通意外险等。而对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调研和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总结经验、规避风险,尽可能从体制机制上消除安全隐患,让技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让旅客真正能享受平安出行、便捷出行、温馨出行。
(作者:张显龙,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