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7日 星期四

    迎春鞭牛祝丰登

    作者: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7日 01版)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2月4日,除夕佳节与立春日“喜相逢”。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来自五湖四海热爱民俗文化的名人、嘉宾与当地村民欢聚一堂,共同祭祀春神句芒,再现迎春祈福传统民俗。

        九华乡妙源村,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完整保存着供奉春神句芒习俗的地方。2016年11月30日,以衢州柯城“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年立春时节,妙源村村民都会在梧桐祖殿举行大型的祭春活动。在这个盛大隆重的节日里,人们笑意融融,相逢道贺,辞旧迎春。

        “吉时到,迎春!”9点18分,伴随着司祭一声高亢的吟唱,梧桐祖殿内,人人都带着虔诚和敬意,依次向鸟身人面、掌管世间万物生长的春神敬献花篮、供奉祭品,祈求风调雨顺、农耕丰饶。

        “九华立春祭,八龙报喜喧。”“好啊!”“一夜连双岁,击更分二年。”“好啊!”“柯城春来早,梧桐惠凤冠。”“好啊!”“衢州创文明,处处报平安。”“好啊!”……气势恢宏的立春喝彩谣在大殿内激荡,在蓝天下回响,仿佛一下子叫醒了整个春天。

        悦耳的钟鼓声与礼花鞭炮齐鸣,整个梧桐祖殿瞬间成了沸腾的海洋。

        “村民们延续着‘立春祭’传统,比如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等等,如此礼数周全,实在难能可贵。”中国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说,从前的礼俗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俗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积淀,更展示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中寻到追根溯源的初心。

        祭春仪式结束后就是鞭春牛仪式,63岁的农民徐明仁,牵着角挂大红花的自家耕牛,开始了春耕第一犁。小学生黄浩扮成牧童,他手持彩鞭,唱着《鞭春喝彩歌谣》,鞭打“春牛”耕作,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我喜欢耕田、种菜,这次终于当上鞭春牛的老农,太开心了,每年我都来看。”徐明仁告诉记者,两个多月前就打听到村里要找老农,他第一个报名,还找出家里的斗笠、蓑衣等,自己先“排练”了一番。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借着世界非遗文化的成功申报,近年来,柯城区邀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引导村民做起了文创产品,在乡间里开起了现代版的归园田居,不仅带动了民间老艺人和剩余劳动力就业,还扩大了文化消费,带动了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储备。

        “传统文化其中蕴藏的力量是无限的,激活了乡土文化密码,让非遗‘活’起来,乡村会更美丽、更有生机,更能增加百姓对优秀乡土文化的自信。”柯城区委书记徐利水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还要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出百名党员讲红色故事、百名农民画家‘70米长卷绘家乡赞柯城’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变现’,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生活美起来。”

        站在梧桐祖殿门口,记者看到不远处潺潺的妙源溪边,柳树的枝条在和煦的春风里摇摆,草木青翠,春意盎然。

        春天真的来了!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