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7日 星期四

    “我是他们的家庭医生,也是他们的朋友”

    作者: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7日 04版)

        【新春走基层·聊聊改革新收获】    

        大年初一的早晨,上海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张亮正准备和同事换班,经过一整夜病房值守的他略显疲惫。病房中,李大爷的家属纷纷走过来,他们一边给张医生拜年,一边连声道谢。

        李大爷是大桥社区的一名脑梗塞患者,近期他因为无法进食插上了胃管,住在社区卫生中心的病房里。除夕夜,李大爷胃管堵塞,张亮为他重新更换了胃管。“我父亲的胃管本来就不太好插,很多医生都弄不好,张医生一次就插好了。他不仅服务态度好,技术也相当专业。”李大爷的儿子李永利说。

        “春节期间,我们社区还有不少住院患者,大多是肿瘤舒缓疗护、脑梗塞后续治疗的病人,他们行动不便,需要我们十几个值班医生轮流照看。”张亮告诉记者,他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甘肃老家了。

        2013年,上海开始在社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张亮成为社区一名全科家庭医生。几年来,张亮已经与600多名社区居民签约,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张亮说:“我是他们的家庭医生,也是他们的朋友。”

        “我们社区有一位残疾老人,71岁了,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他行动不便,平时也没人给他拿药,我是他的家庭医生,每周都会给他送药过去,风雨无阻。他也喜欢拉着我聊聊天。”张亮说,定期上门为高龄老人、残疾人、失独家庭做健康检查,为他们测量血压和血糖,进行心肺听诊和健康宣讲,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渐渐地,张亮感觉到社区医院的氛围在发生着改变:“以前,大家大病小病都喜欢去大医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和分级诊疗制度后,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分配,大家也渐渐形成了‘首诊社区’的共识。”

        一大早来到社区卫生中心取药的周明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这位62岁的慢性病人,对这几年来看病过程发生的变化感触最深。

        “以前看病去大医院,要排长队。现在,在大医院开的药,可以延伸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家庭医生的延伸处方,在家门口就可以取药了。”周明欣喜地说。

        除了延伸处方带来的实惠,更多创新制度正在改变人们的就医过程:家庭医生开具的慢性病长期处方,减少了重复就诊的麻烦;网上预约就诊大大减少了排队时间;双向诊疗制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转诊到上级医院或社区医院……让周明感触最深的还有药价的变化。随着上海药品带量集中采购开始落地,多种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比如我吃的这个格列美脲,以前要30多元钱一盒,现在只需要几块钱,这要感谢好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他说。

        据统计,根据11个试点城市的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数据,25个中选药品的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超过90%。

        药价降低了,排队减少了,医疗服务更全面了。医疗改革带来的变化就在你我身边。

        (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