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2日 星期六

    深度思考的道家文化观

    作者:曹智频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2日 11版)

        李锦全先生的道家文化研究包括道家哲学的发展路向考量、道家走向宗教的文化“先缘”探讨和道家文化批判及乐天知命生命观的历史影响三个方面。

        李先生认为,道家哲学包括政治哲学和本体论问题。其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无所不宜”。其“务为治”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多元融通,建构了正宗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培育了传统思维方式。黄老学派是其代表,它综合各家所长,但思想基调还是道家。老子以静制动、以退为进和后发制人的思想策略,表明他反战却不怕作战;其以柔克刚可以在全球化时代迎接挑战,寻求机遇,抗击霸权。

        在本体论层面,玄学围绕名教与自然关系展开。嵇康提出“名教”违反“自然”,是“以道非儒”的老庄思想的复归,属于先秦道家的正统。何晏、王弼开创了“正始玄风”,他们“祖述老庄”,发展了老子的本源论,与郭象一样是调和名教与自然。

        李先生认为,道家与道教有文化先缘性。一是二者学理上可贯通。老庄用天道自然代替神创世界,但他们的世界观是归根复命、任天安命。而《老子想尔注》将“道”解释为宇宙和人世间的主宰,虽然其注释有牵强附会或增字解经甚至歪曲原意的个别现象,但作为人生终极关怀,在总体精神上还是和道家合拍的。二是语境上可附会。老子所创立的神通广大的“道”,有神秘色彩;他还宣扬“长生、久视”(五十九章),“死而不亡”(三十三章)等;加上最后“莫知其所终”,为神仙方士提供了附会的依据。《庄子》中不少“神人”“至人”“真人”,寓言中涉猎了辟谷行气、吐纳导引等为道教沿用。所以道教将老子奉为教主,将庄子奉为南华真人,老庄之书成了道教主要经典。三是操作上有条件。东汉的神仙方术和宗教迷信发达,与老庄的神秘性内在契合。这样,由道家走向道教就成为必然的文化选择。道教的发展一直经历着统治者尊奉和民间流行的二元进路。其中金丹道教主张儒道结合,坚守神仙道教的立场,也强调佐时治国的官方道教路线;而符水道教走向了封建叛逆的民间道路。这构成了道教的全貌。

        在李先生看来,道家文化批判和乐天知命的生命表达影响深远。在原始道家思想中,历代不满现实的隐者和避世之士所从事的文化创造和思想批判,形成了异端地位的道家文化传统。先生认为,过去对庄子追求洁身自好精神生活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如陶渊明从自然的变化和表现来理解生命自然存在和生态自然发育。他既不同流合污,又不敢反抗,以虚化的认识安顿自我,以一种全然的空无之境解决自己的现实困顿。苏轼则强调“断后缘”和“乐天知命”,与陶渊明思想归趋一致。而道士葛洪则兼采儒道,走向了另一个入世思想维度,这为失意者以退为进,取得进身之阶提供了思路,出世入世各取所需,钟鼎山林的矛盾取向实现了有效二元互补。

        总之,李先生的道家研究,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揭示了道家发展的二元路向,确立了道家文化“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的内涵意义,厘清了道家文化的迁延脉络,多视角全面解读了道家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通过架构道家之“文”与“化”的学脉逻辑,呈现了道家区别于儒家、墨家和法家的发生历程,从学术上描述了道家在历史上的融通状况,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作者:曹智频,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