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1日 星期五

    云南年味

    作者:原因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01日 16版)

        大年三十一早,沧源县的佤族山寨,铿锣和牛角号同时响起,提醒各家各户用水熄灭火塘,把冒着热气的柴头、木炭用笋叶包好,交给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送出寨外埋掉。

        乡场上,一截一米左右的盐酸木树干已被栽埋,上端破成四瓣,横搭两根藤篾架成的十字,中间夹上火草,4名壮实男人正在用力快速地拉动藤篾,摩擦、摩擦……树干热了,火草冒烟直至燃起褐色的火苗……各家主妇早已带上棉花团、木炭、香烛排起长队,挨个领取火种,回家重新把火塘烧旺。新火熊熊,尖稍青蓝,枝叶褐红,哗啦啦摇动,仿佛迎春的灌木丛,祈求幸福的愿望打苞开花。鸡肉烂饭、火灰焐干巴、火烧鱼、炸蜂蛹、杂菜汤……可以在火塘上烹饪了。佤家人的年夜饭是“火塘菜”,别致又可口。

        在云南的很多地方,火塘是家的心脏。火塘的火,是一幅招展的旗帜,上面书写着亲情、友谊、爱意等温暖的字眼。所有属于“家”这个概念的情感,都被集合在它的麾下。

        来到泸沽湖边,你会发现普米族人习惯全家人围着火塘吃年夜团圆饭。火塘边一个泛油发亮的土锅,咕噜噜翻滚,飘着热香。里面炖煮着冬至新腌的猪头猪尾。这是代表一年12个月都平安美满的12碗年夜饭中的一碗,象征有头有尾。

        生活在怒江边的怒族除夕吃年饭前,要把饭菜放置于堂屋火塘的三脚铁架中。家中老人,抻平一下衣襟,郑重其事地在三脚架的三只脚上摆三杯酒和三片肉,然后带领全家老幼举行庄严的礼敬仪式,虔诚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澜沧江西岸的拉祜族人则要把在火塘上煎烤的糯米粑粑,分些给牛吃,并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一块,对它们在一年里的精诚合作表示感谢,祝愿其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云南过年,由于能与诸多仪式感浓郁的习俗相遇而别有情趣。

        大年三十,梁河县的阿昌族文贝一家人祭祀寨神——寨头枝繁叶茂的龙宝树、家堂祖宗,共进团圆年饭后,文贝媳妇就挑灯到菜园,点种一蓬瓜、一窝豆。阿昌人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会更丰产、香甜。除夕夜的星星,泠泠流光。抬头看看,跟着去的孩子觉得,同时被母亲栽种的也有那些最亮的星星,它们结的果,挂在来年除夕的夜空。

        初一凌晨,鸡刚打鸣,姚安县彝家山寨的男子就鸣枪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争取第一个取回最吉祥的新水。然后全家人穿上节日的盛装献祭财神、吃汤圆。黑娃今年六岁了。他仰着头,等待父亲按照习俗把一个煮好的汤圆贴在脑门上,宣告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很多地方,人们都会背着竹筒,或者挑着木桶,争先到泉潭、老井边接取头茬新水,抢一年的幸运。

        阿凤是大理白族村寨里起得最早的姑娘。这几年,低头抬眼,周遭越来越绿。苍山十八溪歌声亮爽。头一个来到万花溪边,满天星光都被她舀进两只桶里了,挑在肩上,一步一晃荡,就像她欢快摆动的耳坠儿。

        储在椭圆形的石缸里的水,清冽甘甜。里面往往浸泡着几坨饵块,以防其干裂。

        早在年前,村里就响起了打饵块的声音。脚踏的舂臼一起一落,把热腾腾的米饭打细、打黏,再由袖管卷得高高的女人揉捏成扁圆的一坨或椭圆形块状。饵块是云南年味中必不可少的一味。

        阿凤腊月二十三后就参加了一个临时组合帮人加工饵块。在小小的作坊里,一脚接着一脚地踏动,使得她的一绺额发不时向眉梢滑下来,用手背掠一掠,感觉额头出汗了。但她不觉得辛苦,因为她要用挣来的钱,给外出做木活即将回家过年的他买一个可以通视频的手机。虽说近年机制饵块满大街,但用老法子制作的更受欢迎,因为里面蕴含着更多的情感。

        舂碓的声音节奏分明地回荡在村村寨寨。那就是越走越近的年的脚步声。

        把饵块切成菱形薄片,加鲜猪肉片或火腿片、酸腌菜、葱段、菠菜段、番茄丁、糟辣子、鸡蛋等炒香,加入少量肉汤焖软,再用精盐、酱油等调味,这样的做法,在腾冲被称作“大救驾”,据说因明末的永历皇帝逃难到腾冲时靠它救了被饿倒之急而得名。年节里招待来家的客人,它省时又有风味。其实云南饵块还可切成丝,亦可煮、可蒸,口味则咸甜俱可,是年节早餐的佳选。

        腾冲的猴桥镇是个傈僳族乡,从初一到初五,人们白天跳三弦舞,晚上跳嘎,集体狂欢。跳嘎的嘎头会用对话的形式向人们述说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世间有一种不老不死药,过年时,傈僳人就聚集在一起祈求以得,终获神的赠赐。为了药物奏效,人们遵照神的嘱咐朝向东方晒药,不料太阳却把神药抢走了。于是神告诉人们,人无法回避生死,只有太阳才能长生不老。但人们只要辛勤劳动,依然会有好运和福分,享有美好生活。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的,一年,就是新旧交替的一次轮回。过年,就是祝愿生命生生不息的一个仪式,而获得美好生活,需要付出汗水。

        正月十五是纳西族的“棒棒节”。这是一个农具交易集会。它提示人们欢娱结束该准备春耕的农具了。下午集市散时,人们肩膀上往往会扛着一两件农具。尽管夕阳已铺撒下斑斓金箔,乡道上,长长短短、丫丫杈杈直指满天火烧云的“棒棒”的河流里,也会有几丛被举着的锄头、铁耙,直接向着玉龙雪山脚下开始泛绿的田野漂移过去……

        (作者:原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