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杨新民:三十年坐热“冷板凳”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9日 08版)

        数学研究是“冷板凳”,重庆师范大学杨新民教授带着一个团队,用30年时间把这个“冷板凳”坐热了。在1月8日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杨新民主持完成的“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项目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到底有哪些突破?学术界给出了一大堆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专业评价:引入向量广义次似凸性,解决了分式向量优化问题中公认的难题;提出集值广义邻近次似凸和建立择一性定理,成为研究集值优化问题基本假设和必要性条件的重要工具;建立向量值函数的统一变分原理并率先提出集值函数的广义变分原理,为向量优化和集值优化近似解研究提供工具;建立多目标优化问题二阶强对偶和逆对偶定理,其提出的假设条件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多目标优化问题二阶对称对偶理论的基本假设。

        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简单明了的衡量标准:这是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学领域的三项获奖成果之一,也是重庆直辖20多年来获得的第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奖;这些成果自发布以来,不断被国内外最顶尖的学术机构、研究项目和学术著作反复引用。

        获奖后的杨新民保持着一贯的“数学理性”,只是偶尔会流露出对当初选择以“运筹与控制”为突破口的坚定和自信。为什么选择运筹学?首先是自己喜欢。运筹学既有严谨、纯粹、优雅的数学魅力,又有极具说服力的决策参考功能。杨新民为其中的纯粹理性着迷,也憧憬着基础研究的“学以致用”。“研究就是兴趣,‘自由地探索’最容易出成果。”其次是客观限制。他所在的重庆师范大学不是“直属重点高校”,当时也没有博士点,不可能在数学一级学科上全面开花。“基础研究需要的是原创性,不能搞‘拿来主义’。我选择‘运筹与控制’,就是希望通过‘点上开花’走向国际。”杨新民说。

        锥处囊中,脱颖而出。20世纪90年代,杨新民主持的原创性研究连续破解了几个困扰国际运筹学界多年的难题。杨新民因其学术影响力应邀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2016年被推选为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他带领的学术团队也借助重师与境外、国外高校共建的“渝港运筹学研究中心”“中澳运筹学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走上了国际学术殿堂。

        30年间,杨新民已经从多次打破职称晋升纪录、多次打破学术成果获奖纪录的青年才俊,成长为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最优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优化与应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有人评价他最初选择以当时尚属新兴学科的“运筹与控制”为突破口,颇得运筹学“求最优解”的精髓。但已经算得上“功成名就”的杨新民并不满足,2017年他又瞄准了运筹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学术和应用前景:“人工智能的基础就是算法,算法就是优化,而运筹学研究的就是优化。”心动就要行动。这一年暑假,杨新民和他的团队全部留校,遍请名师恶补人工智能知识。2018年他又一口气完成了组建团队、选培学生等推动研究“转型发展”的五件大事,还牵头召开了首届全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学大会。目前,重庆师范大学已经成立了由书记校长牵头为研究团队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工作组,而杨新民和研究团队仍像过去30年一样,心无旁骛的埋头搞研究。

        (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