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8日 星期一

    广西三江:

    侗乡春来早 油茶备耕忙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梁克川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8日 03版)

        村民在备耕种油茶。龚普康摄/光明图片

        【南国春早】  

        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

        早春伊始,八桂大地暖阳普照、和煦宜人。壮村侗寨间,勤劳的人们纷纷上山下地,开始了忙碌的新春备耕。

        扬锄挖地,做坡改梯,挖茶苗坑……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油茶品改示范基地,随处可见县乡党员领导干部与村民“同上山、同备耕、同劳动”的忙碌身影。他们带领全县帮扶责任人到田间地头,指导贫困户种好新品种油茶,形成了“头雁效应”。

        三江地处桂、湘、黔交界处,是“鸡鸣三省”之地,在广西20个深度贫困县中脱贫难度系数排第二位。去年春季,该县启动了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大力推动油茶等产业扶贫发展;最近,又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油茶品改“百日攻坚”行动,全县干群携手并肩,着力将侗乡山水打造成金山银山。

        “三江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油茶树大都分布在无工业污染的深山峻岭和山坡地,用当地油茶籽生产的茶油因清洁明亮、馨香浓郁,是难得的‘绿色产品’,被誉为‘东方橄榄油’。”三江县委书记邝驱介绍。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三江调研时指出,三江要摆脱贫困,就要做足山、林、人文章,发展好绿色的、有机的、高质量的特色农产品。

        “我们实施了‘3636’油茶提升工程,即用3年时间,融资6亿元,推进36万亩新品种油茶种植,以奖补的形式,扶持贫困户连片开发种植油茶林,力争2020年末实现油茶年产值13亿元。”三江县县长兰美清告诉记者,今春3个月时间,全县将完成油茶品改种植15万亩。

        在洋溪乡红岩村,200多名乡村干部和当地侗、苗族同胞一道扬锄挖地。技术员潘祯阳现场给老百姓算了一笔“明细账”:“以前的老品种油茶,平均每亩产油仅有3至8公斤,亩产值不足800元;而新品种油茶,平均每亩产油30公斤至60公斤,按当前市价每公斤10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3000元至6000元,效益是老品种的近10倍。”

        同乐苗族乡七团村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辖两个自然屯598户。作为2019年计划脱贫村,该村今年需种植优质油茶1070亩,至今已完成任务过半。同乐苗族乡党委书记龙善说,为加快全乡油茶备耕进度,很多村屯都建立了服务队,政府为服务队配备了油锯、挖坑机、剪刀等工具,助力他们早日完成种植目标。

        “油茶换代有奖补,群众种植兴致高。多靠党的政策好,脱贫致富出新招……”从良口乡燕茶村村民胡炳荣的油茶备耕地里传出的山歌,正是当下该县群众如火如荼开展油茶品改的真实写照。

        “我家前些年种了5亩高效油茶,这两年已有两万元收入,去年底已经脱贫摘帽了。”高基乡拉旦村麻元屯村民梁国全自豪地说,“趁着好政策,我今年计划再多种几亩,等到油茶丰产,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在三江,像胡炳荣、梁国全这样积极推进高效油茶林品改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他们一边忙碌着筹备年货,一边谋划着春耕生产,勤劳的侗乡儿女,正在实干中迎接充满希望的新春。

        (本报柳州1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梁克川)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