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曹继军、颜维琦)新时代网络理论轻传播研讨会日前在上海社科院召开。研讨会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社会科学报、今日头条主办,20余位理论研究专家与会,探讨新时代如何用互联网平台做好理论“轻传播”,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让理论内容“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介绍,为了让平台内的理论内容更加专业,今日头条建立并深化专家委员会制度,邀请业内一流专家为《今日学习》栏目文章进行审核推荐,并为打造互联网理论平台建言献策,同时动员和吸引了许多理论学者在今日头条开设账号,与广大网友一起讨论理论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如何以轻代重,抓住读者的兴趣点?社会科学报社长兼总编辑段钢表示,理论要实现最广泛的传播,必须尽可能地突出“轻”,一方面在文章编辑和视觉设计中要适应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在主题聚焦上注重小切口;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潘世伟认为,理论传播必须要有对人生的关怀,关注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以足够的宽度适应大部分人的精神成长需求;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表示,理论在传播中更需要和用户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与人们集中关怀的问题结合起来;华东师范大学欧陆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冠军指出,理论和学术的分析,最好也与热点结合起来,不让理论和大众文化脱节。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说:“当前理论传播的对象是广大人民,大多数都不是理论专家。传播的目的,就是使人民能够通过理论知识,认识到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和复杂性。用理论开启民族智慧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硬概念的理论,如何实现轻传播?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强调,网络理论传播尤其要注重“自愿”原则,让人们不因为某种利害关系,而是因为感兴趣而自觉去学习。上海市社科联专职副书记解超认为,传统的理论媒体也要转变姿态,“不能只是让用户被动地接受,因为网络传播是一个平等传播的过程。”《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认为,理论轻传播,不能简单理解为理论文章的“上网”,还必须通过精心制作标题,并加入图片、短视频等可视化元素,让形式变轻,文章思想内涵变重、变深。
理论如何面向年轻群体,赢得“轻”心?上海哲学学会秘书长李家珉认为,好的理论一定是雅俗共赏的。了解并研究受众对象,特别是青年人的思维方式、认知与审美习惯及接受心理,规避成为“沙漠中的布道者”非常重要,这是做好轻传播的前提。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贺圣遂说,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互动的,所以作者可以多看评论、多与读者互动,从而掌握读者真实的需求。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认为,当前理论传播可以在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不能硬塞,二是要直面现实中的问题,三是不能自说自话。主持研讨会的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方松华指出,新媒体可能会成为理论的“爆点”,用现代的、理性的、文明的声音传播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思想,对中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