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安陆市洑水镇,家家户户屋后都配备了一个生活污水收集池,污水经过沉淀、厌氧发酵、植物渗滤等多道处理工序最终排入指定区域。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臭气熏人,居民苦不堪言。
近年来,安陆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市”,坚定不移开展生态环境大整治,实施“强规、增绿、洁地、净水、治气”五大工程,新建工业污水处理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一批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项目。
作为农业大市,安陆每年粮食产量近10亿斤,出栏生猪超过百万头,出笼家禽1400余万只,以前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粪渣和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到水库里,导致库区水资源氮磷含量超标,水体发臭,全市141座水库中的126座水质受到污染,最严重时甚至要从外地引水灌溉。
“除了投粪、投肥养殖造成水库水质恶化外,养殖产生的粪便直接排入水库,污染水体更为严重;没有配套养殖场的水库绝大多数是人为投粪、投肥养殖,天然水体遭到人为的污染。”安陆市环保局副局长邬木明说。对经济欠发达的安陆来说,打赢污染防治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除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外,必须撬动民间投资参与环保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为减轻短期财政压力,降低投资和运行风险,安陆推行乡镇污水处理PPP模式,洑水镇是最早启动该模式的乡镇之一。
2016年7月,投资3500万元的洑水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这个以PPP模式组建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5000吨,有效解决了洑水镇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解放山水库以及大街小巷污水排放不畅问题。洑水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建成,是安陆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标志着安陆乡镇污水无害化处理迈出重要一步。
2017年,湖北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列为生态文明建设、补齐村镇建设短板“头号工程”。安陆通过运用PPP“支点”撬动污染防治杠杆,努力打赢“小县城、穷财政、干大项目”的逆袭战,在污水处理领域上马一批环保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经验。
据了解,2016年以来,安陆强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PPP模式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工业污水处理厂和12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99.8%。
乡村污水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安陆在建设PPP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还配套建设生态沟渠、生态塘、生态湿地、生态廊道等项目,构筑起一张农田绿色生态水网,绝大多数水库由过去的死水、浊水变成了今天的活水、清水,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安陆真正走上了天蓝、山绿、水清、民富的生态发展之路。
安陆创新探索污水处理模式,给群众带来切实的“绿色福利”。如今的安陆畜禽养殖场粪污零排放、生态循环农业将污染物变废为宝,一个个田园综合体“吐银生金”、140座水库实现“人放天养”、2018年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走进安陆市陈店乡黄巷村水库,水面波光粼粼,一碧如洗,白鹭、水鸟悠闲戏水。黄巷村渔民曾晓伟说:“水库的水越来越清,鱼的品质也好,鱼贩主动上门收购,销路一点都不愁。”
2018年,农业农村部新一轮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落户安陆,投入资金2500万元,治理面源污染面积1.5万亩。
“农业只能走绿色发展之路,走生态循环发展路子,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通过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行政措施三位一体的推进措施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叠加,从而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安陆市农业局局长李金武说。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