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

    《长城总规》如何阐释长城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5日 09版)

        记者注意到,《长城总规》首次以国务院批准的文件的形式对长城精神进行了阐释。刘玉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在编制《长城总规》的过程中,我们对长城内涵、长城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对长城精神进行了梳理总结。我们认为长城最突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三大精神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他表示,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建筑奇迹,长城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国家记忆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遗产。然而,“古人对长城的理解与我们今天将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观点还是有所不同的。”他认为,长城价值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历史事件中:

        一是抗日战争期间,1933年我国军民在山海关至八达岭明长城一线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南口长城等战略要冲之地英勇抗击侵华日军。这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抗战。“长城抗战”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自此,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二是红军长征期间,1935年9月,党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后,红军越过“六盘山”并于1936年10月实现三大主力会师。红军在陕甘长城沿线也留下了无数战斗足迹和英勇事迹。刘玉珠说:“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长城成为反映共产党人坚定革命信仰的重要文物载体。”

        (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