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2018年4月16日,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成立。组建9个多月来,应急管理部改革和运行情况如何?在国新办1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副部长郑国光,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教育训练司负责人刘克辉介绍了相关情况。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018年,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比近5年来平均值分别下降60%、78%和34%,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同比实现“三个下降”。
推动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依法依规推动退出落后煤矿832处、产能1.5亿吨;关闭取缔不符合安全条件的非煤矿山1500座、危化品生产企业1596家、粉尘涉爆企业2670家……应急管理部坚持边组建、边应急、边防范,采取一系列切实举措,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018年,应急管理部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基本盘、基本面,坚持每周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形势,建立常抓严管长效机制。开展打击整治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和“一通三防”等专项监察,对文博建筑和大型综合体开展隐患专项整治,开展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全面排查尾矿库安全运行情况。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桥梁安全防护设施专项排查整治,推进民航、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渔业船舶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
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孙华山介绍,应急管理部先后整合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其中包括5个国家指挥协调机构的职责,顺利完成了机构改革、人员转隶和公安消防、武警森林两支部队近20万人的转制,新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31个省级应急管理厅局全面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初步形成。
“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改名字、换牌子,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是脱胎换骨;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要真正发生‘化学反应’。”孙华山表示,应急管理部机构改革复杂度高、任务重,对内加强职能的融合和重塑,优化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对外与23个部门加强沟通,界定好防与救的职责。
据介绍,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快形成。为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加强练兵备战,组建了27支地震(地质)、山岳、水域、空勤专业救援队及一批跨区域机动救援力量。还组建了7支国际救援专业队伍,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关键力量。
原公安消防部队和原武警森林部队实现集体转制,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2018年,全国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出动1270万人次、消防车219万辆次,营救疏散群众67.6万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313亿元,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孙华山表示,应急管理部机构改革任务还很重,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不断提升我国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建部之年累计启动47次应急响应
强台风“玛利亚”“山竹”、内蒙古汗马森林火灾、山东寿光洪涝灾害、云南墨江5.9级地震、四川达州商贸城火灾、天津滨海油品仓库火灾、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2018年,面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累计启动47次应急响应,派出60余个工作组赴地方指导开展防灾救援救灾和事故处置工作。全国累计组织转移避险群众833万人,会同中央财政下拨补助资金115.8亿元,组织调拨3.28万顶帐篷和40.9万床(件)衣被等。
“应急管理部在成立之后就承担起统筹、协调、组织全国防灾减灾救灾的职责,组织制定了各个灾种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都保证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出应急救援队伍。”郑国光告诉记者,“通过探索建立完善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部门响应快、救援快、救灾快,能够高效处置各种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部探索建立了应急响应专题会商机制,形成了救援扁平化组织指挥模式、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模式、“一个窗口”对外信息发布模式、一套行之有效的抢险救援技战术打法和在抢险救灾救援一线加强党的领导的有效模式,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得到加强。
(本报记者 姚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