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

    云南农民李德昌和他的“乡愁小院”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1日 03版)

        天空还是那样湛蓝,芦苇一片金黄,冬樱花和三角梅姹紫嫣红,广阔的洱海波澜不惊,静静地安卧在苍山的怀抱里。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越冬的红嘴鸥,在湖面上下翻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虽然正值数九寒冬时节,但这里却温暖如春。1月16日上午,记者第四次走进云南省大理市洱海之滨的千年古渔村——古生村,穿过一座座白墙、灰瓦加彩绘墙画特色的房屋和铺着青石板的整洁村道,经过那棵百年老青树,向李德昌家走去。

        古生村人清楚地记得,2015年的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与白族村民李德昌一家及村里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叮嘱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保护好洱海。4年来,古生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不负重托,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以生态为本,以文化为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排污管网建设、洱海保护等一系列活动,村庄变得更美了,洱海水如今也变得更清了。

        走进李德昌“三房一照壁”的白族风格小院,发现它依然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布局,但又有一些新的变化。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过之后,李德昌一夜之间变成了“网红”,全国各地的人乃至外国游客慕名而来,2016年,最忙的一天李德昌一共接待了4000多人次,年接待人数达10余万人次。现在,他平均每天都要义务接待全国各地来的参观者300人次以上。李德昌的家已经成为古生村和大理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在院子茶桌前,李德昌一边招呼记者落座,一边冲泡了一杯他专门定制的、印有“德昌”字样包装的普洱茶。

        “今天早晨又去村口巡查洱海了?”

        “是呀,我还拍了一段洱海日出视频,发了朋友圈。”

        就在我们说话的时候,有几个外地游客正在他的“乡愁小院”四处转悠拍照。李德昌对每天一拨拨前来家中参观的各地游客已经习以为常。他说:“你知道吗?我微信里光是500人以上的群就有10多个!”

        呷一口热茶,李德昌告诉记者,为讲好大理乡愁故事,宣传洱海保护,自己放弃了原来收入不错的经营,突出白族文化特色,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乡愁小院”,全年在家中干起了参观接待工作。为了维持生活,在老伴儿因病去世后,他把在外经商的儿子、儿媳叫回来,配合讲“乡愁”故事,去年11月起在院子里办起了家庭小商店,腾出几间房子卖起了具有白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比如鹤庆新华村手工打造的银器、大理白族的“洱宝”话梅和云南的普洱茶。作为村里的洱海滩地管理员,每天一大早,他要到村口洱海湖边巡查一遍,把洱海当天的状况拍成图片和视频,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他还在自己家中,用一个书架摆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集,向游客宣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

        2018年,李德昌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表达了对总书记的思念:“四年来,我们洱海、我们村变化挺大,洱海水去年有7个月保持了二类水质。盼望总书记再来大理、再来古生村看看乡亲们,看看洱海的变化。”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