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从产、购、储、加、销各环节齐发力,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如何加快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优化粮食供给结构,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如何聚焦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把优质粮食储存好,让优质粮食卖出好价钱?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展开了新的实践和探索。
优粮优储:智慧储粮技术让粮食“常储常新”
一场大雪后,空气湿润,天气严寒。安徽省凤阳县凤林粮贸有限公司的收粮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雪停后,附近的乡亲们纷纷赶来卖粮,各式各样的车辆在粮库门口排起了长队。
“现在卖的优质稻比普通的杂交稻每亩少产200斤左右,但是品质提高了,一亩地就能多卖两三百元。”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程夕兵说,现在农户用手机下载售粮通APP,就可以预约卖粮的时间,非常方便。
在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工作人员正操控无人机飞过中心库的每个库房,监测库房的状态,后台大屏幕上就可显示每个库的实时监控信息以及库里粮食的各项数据。这一技术背后,是安徽省打造的“智慧皖粮”分布式云平台和完整的“省级粮食云—端—网”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也让粮食收储和销售更加安全高效。
随着居民消费的升级,老百姓对粮食的要求从“吃得饱”变为“吃得好”,这也对粮食收储提出了从“广积粮”向“积好粮”转变的要求。四川省是西南地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然而空气湿度大、多阴雨天气、年平均温度偏高等因素让四川的粮食仓储面临考验。
在成都市龙泉驿省粮食储备库的实验室中,工作人员正对仓库抽检水稻与刚收购的水稻进行化验对比。加水煮沸后,两个容器内的大米均呈奶白色,散发出阵阵米香。龙泉驿粮库副主任周丕炯告诉记者,正是因为低温储粮技术,才最大限度保存了谷物的气味、色泽和口感,减少粮食损失、保持粮食品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指出,在粮食收储中,要发挥示范企业和粮食产后服务作用,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促进“优粮优储”。改革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真正做到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安全。
优粮优加:提升优化粮油产品供给
谈到五常大米的品牌问题,黑龙江省五常市农业局局长伊彦臣喜忧参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买到五常大米这样的名特优产品;另一方面,目前优质特色产品偏少,有效供给还不足,一些假冒产品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
五常大米遇到的难题,也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张务锋说,在粮食流通方面,我国粮食产需尽管总量基本平衡,但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较大,玉米工业消费快速增长,部门品种阶段性过剩,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亟待通过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优化粮油产品供给,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粮食产品供需动态平衡。
张务锋表示,破解之道就是加快实施“优粮优加”,推动粮食行业的“三品提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
“要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培育粮食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要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支持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中国好粮油’行动要突出市场品牌认同,实行分级遴选、好中选优,建立动态管理和淘汰退出机制。”张务锋说。
优粮优购:让优质粮食卖出好价钱
走进吉林省松原市松粮集团,一幅关于吉林大米产业联盟的介绍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加入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以后,在产品标准、产业全链条等方面我们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米的质量提升了,价格也卖得更高了。”松粮集团品牌运营部部长董清华介绍,松粮的联盟企业基本都在稻米保护区,每个加盟企业组建和带领1~2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发展社员300户以上,通过标准化生产带动农户增收。
实现“优粮优购”,首先要实现“优粮优价”。让粮食卖得顺畅,卖上好价钱,才能让种粮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积极性。
2018年以来,各地统筹组织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各类企业全年收购粮食7200多亿斤。政策性粮食不合理库存消化进度加快,全年消化库存近2600亿斤,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要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进一步形成优粮优价导向。同时,要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张务锋介绍。
确保优质粮食产得出、卖得好,不仅要抓好粮食收购和不合理库存消化,更要加强产销衔接,加强粮源组织和跨区域调运,促进粮食的区域平衡和季节平衡。
“要支持产区和销区战略协作,鼓励龙头企业跨区域建立商品粮生产和收储基地、加工园区、销售网络。健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体系并拓展功能,延伸优化网点,更好地服务粮食市场化购销。”张务锋表示,未来还要鼓励多元主体入市,健全粮食收购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把好粮食收购质量关,妥善处置超标粮食,认真执行收购预案,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