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

    脱欧协议表决引发英国政治“地震”

    作者:本报记者 林卫光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7日 12版)

        1月15日,在英国伦敦,反对英国“脱欧”示威者在议会大厦外参加集会。新华社发

        1月15日,在英国伦敦,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左)离开唐宁街10号准备前往议会下院。新华社发

        1月15日,在英国伦敦,支持和反对“脱欧”的民众在议会大厦外示威。新华社发

        【特别关注】

        特雷莎·梅极力避免的政治“地震”最终还是发生了。当地时间1月15日晚,在一场被认为改变英国脱欧前景甚至改写英国历史进程的议会表决中,英国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被以432票反对202票支持的悬殊差距遭到否决。这意味着距离英国脱欧大限3月29日仅剩两个半月的时候,英国如何脱欧、是否脱欧仍然不得而知,英国面临改变先前协议而选择“软脱欧”、举行二次脱欧公投、无协议脱欧等各种可能。

        此间评论称,英国脱欧面临的困境是其社会分裂的真实写照,不管英国下一步选择哪种方式,其国际威信都已经受到严重损伤,“我们选择了脱欧,事实证明,我们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大国却没有能力做好”。最令舆论不满的是,政府在投票前已经非常清楚协议将遭到否决,却无法在表决之后拿出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1、英国历史上执政党“最惨重”的失败

        梅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一直不被各界看好。这次投票本应在去年12月11日举行,但是因为反对声音太强烈,梅在最后一刻宣布推迟投票。梅的拖延策略以及用“不支持我就只有无协议脱欧”威慑议员的办法并未奏效,在15日的投票举行之前,英国各大媒体已经普遍预测,梅的脱欧协议将在议会遭到否决。“问题不是她的协议是否会失败,而是以多么惨的局面失败”。

        尽管有媒体预测,梅可能会“输得很惨”,但是始终没有人敢于想象,她的脱欧协议会以230票的悬殊差距被否决。据悉,有118名保守党议员做出了“反叛”投票。英国媒体称,这是英国政治上执政党在议会投票中遭遇的“最惨重”失败。1924年,执政党曾经在议会表决中以166票的差距创下失败纪录,此后90多年,该纪录一直保持,梅的脱欧协议大幅刷新了这一纪录,而且以后恐怕也很难再被超越,这充分说明了这一协议在英国的不受欢迎程度。

        英国有媒体表示,一般情况下,执政党在议会遭受如此惨败,首相都会选择辞职。但性格倔强、意志坚强的梅显然并没有任何辞职打算。根据英国议会上周通过的修正案,梅需要在协议被否决之后,在3个议会工作日之内,即最晚21日向议会提交替代方案,告知议会下一步如何处理脱欧事务。

        在投票结果公布后第一时间,主要在野党工党领袖科尔宾在议会宣布,正式提出对梅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梅在其作出这一表态前,也主动表示由于投票结果差距很大,在决定下一步如何脱欧前,首先要确认议会是否还支持自己的政府,愿意接受工党可能提出的不信任投票。不信任投票定于当地时间16日晚在英国议会举行。

    2、绕不开的北爱边境问题

        梅的脱欧协议在英国议会闯关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留欧派议员希望借此逼迫梅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选择二次脱欧公投,通过再次公投让英国选择留欧。不过,让梅遭遇这次政治惨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脱欧协议中关于北爱尔兰边境的相关安排。

        英国脱欧后,其境内的北爱尔兰地区和爱尔兰共和国之间的边境,将是英国与欧盟唯一的陆地边境。目前,这一边境是一个“隐形边境”,货物流通畅通,没有边境检查。无论是英国还是欧盟,都不希望在英国脱欧后将这条边境变成有边检的“硬边境”。从今年3月29日到2020年年底的英国脱欧“过渡期”,英欧之间关税安排将没有大的变化,北爱边境仍然可以确保畅通。但是,如果双方在2020年年底无法就未来贸易安排达成协议,将不得不在这一边境设置检查。

        为了避免这一点,双方在脱欧协议中达成了非常重要的北爱边境“兜底条款”,也就是说,如果无法在2020年就未来贸易安排达成协议,英国将暂时留在与欧盟的关税同盟之内,以确保货物不需要在北爱边境通关、能够继续畅通流动。然而,这一条款并没有规定有效期限,也没有赋予英国单方面退出的权利。英国很多议员担心,一旦这一条款被激活,英国将无限期被困在与欧盟的关税同盟之内,这将意味着英国在脱欧后没有权利与其他国家自由签订贸易协定,脱欧后的“全球化英国”战略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3、英国社会四分五裂的生动写照

        从2016年6月脱欧公投前的造势活动开始,英国社会已经陷入严重分裂,脱欧问题被认为是“近百年历史上最让英国国内分裂的议题”,而正是这种分裂造成英国的脱欧进程步履维艰。有媒体人士评论说:“这种分裂是全方位的,从民间到媒体,再到政界,但凡涉及脱欧问题,这种分裂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民间,自从英国选择脱欧,每逢英国与欧盟谈判的关键节点或者议会有关于脱欧的重要讨论,要求留欧和主张脱欧的民众就会涌向街头。在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广场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成了演绎英国社会分裂的大舞台,不计其数的集会大戏在此上演。去年12月,自从英国宣布与欧盟达成脱欧协议后,这里就一直有民众聚集,支持脱欧和支持留欧的人们在这里24小时“值班”,挥舞着各自的旗帜,呼喊着各自的口号,成为英国各大电视台在这里直播各种脱欧专访的背景气氛营造者。

        媒体层面,各大媒体也是严重分裂,支持留欧和支持脱欧的报纸,会以明显不同的态度来解读脱欧谈判进程中发生的相同事件。

        在政界,执政的保守党和主要在野党工党之间,每周都会在议会辩论中围绕脱欧上演“攻防舌战”。即使在两党各自内部,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脱欧流派。例如,在保守党政府内部,围绕英国在脱欧协议被否决后下一步如何选择,存在支持“挪威模式”的“软脱欧”、举行二次脱欧公投将选择权再次交给人民、“有管制的”无协议脱欧等各种派别,各派核心人物都存有政治私心,希望成为梅的接班人。有评论说,正是这种分裂造成无论是政府还是议会,都难以对如何脱欧形成一致看法。“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支持什么。最为尴尬的是,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种脱欧方案能够在议会获得多数支持,因为脱欧已经让我们四分五裂。”

    4、英国脱欧的未来走向更加迷离

        脱欧协议被英国议会否决后,英国脱欧前景更加模糊,存在多种可能。“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在对一名部长的采访中,一再追问政府的备用方案,部长却含糊其词。记者甚至质问这名部长:既然事先知道协议不可能在议会得到通过,而且议会也明确要求在三个工作日之内提交备用方案,政府为什么没有准备好?分析认为,英国下一步如何脱欧,一切可能都是开放的:

        可能一,继续与欧盟进行谈判。目前来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比较大。梅很可能按照自己所说的那样,在与各政党接触后,尽快提出能够被议会接受的新方案,并继续与欧盟谈判,争取欧盟做出一些能够足以说服英国议员的让步。对此,尽管欧盟已经多次明确表示,脱欧协议不可能再谈判,但是英国政府仍有很多人相信,欧盟也不愿意看到英国无协议脱欧,这将造成欧盟和英国“双输”,所以,欧盟仍然有可能让步。

        可能二,选择“软脱欧”。保守党政府内部多名部长在积极推动“挪威模式”的“软脱欧”。挪威不是欧盟成员,但是欧洲单一市场成员。它享受欧盟市场准入权益,代价是承担一定份额的欧盟预算负担,遵循单一市场规则和标准等欧盟法规,对单一市场的规则制定没有发言权,欧盟国家公民可以自由出入挪威并定居和工作。但是,挪威不必遵循欧盟在农业、渔业、司法和内政事务方面的法规。梅之前一直反对这一模式,认为这意味着英国在脱欧后无法收回边境管辖权,欧盟人员仍然可以继续向英国自由流动。但是,分析认为,如果这种方案能够在议会形成多数,梅仍有可能选择“软脱欧”的模式。

        可能三,组织二次脱欧公投。如果议会无法就其他形式的脱欧方案形成多数,政府也可能选择“再次将决定的权力交给人民”。梅此前一直反对二次公投,按照她的说法,选民已经做出了明确选择,如果就此进行第二次公投,那么就完全可能还有第三次公投。工党内部对二次脱欧公投的支持率很高,很多议员要求党首科尔宾在不信任投票无法通过的情况下,转而支持二次公投。其他主要在野党自由民主党和苏格兰国家党也主张进行二次公投。

        可能四,无协议脱欧。从技术上讲,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但是,鉴于这将给英国带来“灾难性”后果,媒体认为梅绝不愿意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罪人”,同意无协议脱欧的可能性并不大。英国工商界普遍反对这一选择,现在距离脱欧仅剩两个半月时间,英国政府虽然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是无法在剩下如此短的时间做好万全准备,英国的进出口将面临混乱局面,经济也将出现大幅度下滑。政府必将极力避免这种灾难性的后果。

        媒体认为,不管英国下一步选择何种方式处理脱欧,政府都将不可避免地要求欧盟允许英国延后脱欧,因为任何一种选择都需要时间,难以在原定的3月29日之前完成。对此,欧盟已经放出消息,英国延后脱欧并不是问题。在脱欧协议被英国议会否决后,英镑汇率却出乎意料地出现上涨,分析人士解释说,在市场看来,英国不脱欧的可能性在增加,至少,3月29日暂时不脱欧的可能性已经很大。

        (本报伦敦1月16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林卫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