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

    一面辛勤劳动 一面笔下生花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温秋圆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5日 09版)

        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的城市飞速发展,这背后离不开一大批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在他们中间,一些怀揣文学梦想、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劳动者一面架桥开路,一面笔下生花,用热情与细腻书写工作经历和生活姿态。

        日前,2018年“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在深圳宝安揭榜:丁燕《工厂男孩》、曾楚桥《幸福咒》、张夏《绿灯记》、阿北《住在棺材里的女人》、陈诗哥《神奇的国家》、丁力《图书馆长的儿子》、唐诗《美西螈》、王顺健《后深圳时代》、周洁茹《吕贝卡与葛蕾丝》、江飞泉《苍生辽阔》10部作品上榜。此外,眉儿《半卷帘翠》、涓子《相遇太早懂爱太迟》、赵琳《在那东山顶上》、王桦《梦来的春天》、罗尔《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入选“2018最受网民喜爱的劳动者文学好书”。

        此次评选范围囊括了2016年至2018年3年间全国劳动者文学的优秀代表作,上榜作品涵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非虚构文学、儿童文学等不同体裁领域。获奖者既有流水线产业工人,也有中小微企业管理者;既有行走于港深之间的自由撰稿人,也有大洋彼岸从事护理工作的打工者……他们用笔触记录打工经历,书写生命与成长的感悟,成为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景观。

        “劳动者文学既有其包容性,也有其丰富性,因关注当代普通人的生存和命运、表达了外来务工者的理想和抱负而受到社会的关注与欢迎。”宝安区作家协会主席唐成茂说。

        作为劳动者文学的发源地,宝安聚集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城市建设付出了青春与汗水。一些务工人员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平淡,通过文字寻求精神的寄托,“打工文学”由此诞生。随着群体的不断扩大,社会生活内容的日渐丰富,他们也通过当代视角,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对现实处境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时代精神的颂扬,“打工文学”渐渐演变成“劳动者文学”。

        “年少时的图书馆,让我一生受益无穷。”2001年,年逾不惑的丁力在遭遇公司退市后转身拿起笔杆走上了文学之路,创作出了多部既书写个人又反映时代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图书馆长的儿子》就是其一。为了创作《工厂男孩》,作家丁燕历时两年深入东莞的工厂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亲身了解和体验一线工人的生活,多方积累素材。作品用鲜活的笔触描述了青年产业工人面对命运、面对现实的种种困难和努力工作、永不放弃的生活姿态,让人们重新理解、重新发现“制造业名城”的现实内涵和文化意义。

        “获奖作品较集中反映了深圳、东莞、香港等地社会生活和普通人的生存命运,对现实题材的展示和开掘比较突出。对劳动者的现实处境和社会环境的关怀细致入微,对人性的矛盾和人类灵与肉冲突的剖析生动有力。”好书榜评委、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表示,“只要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存在一天,就一定会有劳动者(打工)文学的存在土壤,一定会有一代代的劳动者(打工)作家,写出不同的反映各自生存状态和命运的文学作品。”

        (本报深圳1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温秋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