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的记忆总是由新闻事件串联起来的,航天发射的轰鸣、C919一飞冲天的剪影、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忙碌……2018年,科技领域让人印象深刻。但总在我脑海中萦绕的,却是这样几个片段。
那是“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成果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几度哽咽、泪洒讲台:“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支持我们的兽医,更感谢我的家人……一年365天,我在家的时间也就60多天。”这泪水,是高强度工作后的放松,是重压力释放后的感慨,是对团队共同担当的感谢,是对亲友疏忽的内疚。现场一度沉默,落针可闻,之后,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理解、是钦佩,也是感谢。
那是“寒武纪云端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布现场,让大家眼前一亮的不仅仅是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芯片,更是联想、中科曙光、科大讯飞等企业都推出了基于这款智能芯片的应用方案。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让这架引擎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知道,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产业界正紧密合作,探索多种方法和路径。
那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井盖涂鸦,科普志愿者们把抽象的物理公式变成了彩绘的图画,让人忍不住低下头一看再看。“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如今,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认识到科学普及的重要性,科普不再是“做不了科研”的“备胎”,而是科技发展的两翼之一,需要认真对待。游戏、故事、绘画、戏剧……这一年,科普突破了展览、讲座、图书的老套路,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科学,正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回顾2018年的中国科技,有辉煌和振奋,也有曲折和自省。辉煌和振奋给我们以信心,曲折和自省予我们以鞭策,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将成为财富,让我们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步履坚实。
(本报记者 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