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广州:残旧古建变身金融博物馆

    作者: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9日 09版)

        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的流水井大街上,矗立着一幢建成历史超过200年,极具岭南风格的古建筑,这就是不少老广州市民都十分熟悉的庐江书院。不久前,这一古建筑经过修缮改造,变成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

    变身展馆被活化 沧桑古建获“新生”

        庐江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是广东省内60多个何姓家族出资兴建的“合族祠书院建筑”,是清代省内何氏家族子弟来广州赴考时的饮食起居之所和温习读书之地,又被称为“何家祠”。

        记者了解到,在清代中晚期,今天的广州市越秀区大小马站周边曾云集了上百家书院,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古书院建筑群。庐江书院就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书院。

        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修缮前的庐江书院因年久失修,已残旧不堪。天井内厨房、厕所等各种加建物林立,一些电力设施使用也不规范,安全隐患不小。祠堂主体曾被用于开办流水井幼儿园和流水井社区文化站,保存程度较为完好,周边的厢房则变为了出租屋,住着70余户房客。

        2014年,为了保护文物建筑,越秀区房管部门对住在这里的公房租客进行了动迁,并由危房改建管理部门对庐江书院进行了修缮,逐步恢复了古建的大体原貌。改造后的庐江书院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除三进中堂外,包括大小不一房间共36间,带有鲜明的岭南建筑风格。

        走进博物馆主体的青砖锅耳屋内,记者看到祠堂建筑的天井内加装了玻璃幕墙,祠堂内的巷道上方也加装了玻璃雨棚,这样既解决了古建筑加装空调系统的难题,又方便参观者在下雨天参观。

    数量大范围广 尽览岭南金融史

        1845年,英国东藩汇理在广州设立“银房”,成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外资银行;1889年我国第一家机器制币厂广东钱局在广州竣工;民国时期,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1928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红色政权银行——海陆丰劳动银行。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广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岭南金融博物馆,横跨2000余年的岭南金融史得到了全景展现。

        走进主馆的“序厅”,可以看到墙壁上镶嵌的两条“金融瞬间”时间轴,岭南金融史上的重要节点一目了然。从岭南最早的货币、广州出土的南汉铅币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一系列的金融主题展品陈列在15间展厅内,博物馆被划分为货币、银行、传统金融、证券、保险、对外金融和广州金融等七大展区,展示上至南越王政权建制时期,下至2018年岭南金融相关的重要史实、事件等。

        “从最早流通的秦半两铜钱,到岭南最早铸造的开元通宝,再到首批引进海外技术制造发行的光绪元宝,不看都不知道咱们国家的货币流通历史已经2000多年了。”游客林琬珑对记者说。

        荔湾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岭南金融博物馆筹建办工作人员黄勇告诉记者,岭南博物馆目前馆藏藏品8500余件(套),展出展品500件,宏观展现了与岭南金融有关的重要史实、事件、人物及相关文物等,成为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文化据点。

        记者从广州市金融局了解到,作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60个重点项目之一,以及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岭南金融博物馆从2016年年初就开始了开展藏品征集工作。

        “岭南金融博物馆藏品涉及的范围不只广东省,还包括了香港、澳门和海南等岭南金融发展的重要地区。博物馆内的藏品不仅包括历史文物,还会随着当代金融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收藏现代物品。”岭南金融博物馆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李琳娜向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