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四川治蜀兴川的一个突出亮点。”前不久,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的乡村文化振兴论坛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董进智透露,截至2018年末,四川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约29000个。
董进智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文化的特殊贡献——“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兴,乡村才能兴。”
记者调研发现,四川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传承耕读文明,繁荣农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守住乡风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宜宾市南溪区裴石镇依托区域内月亮湾生态景区,打造了一个集家风展示、研究、传承、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成立了巴蜀家风文化中心,举办了“传承优良家风、情浓幸福裴石”文艺会演等系列活动。一个洋溢着浓厚家风文化氛围的新农村正在形成,塑造家风文化品牌、展示文化裴石魅力,逐渐成为裴石群众的共识。
泸州市泸县开展“龙城好家风”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在各村、社区开展“寻踪问祖寻家谱”活动,倡导村民寻找自己的“家”的起源,通过向亲属咨询、查找相关资料等,了解自己家庭的延续历程,编制完善家族家谱。一条条质朴的家规祖训,鼓励着人们学好向善。
成都市温江区制定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完善包片、驻村联系挂钩机制,落实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责任。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正平说,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主要体现为村民道德境界的提高,文明言行的群体性自然生成、涌现。当前的四川乡村,处处洋溢着崇善尚美的氛围,塑造优良文明乡风、打造美好精神家园成为乡村群众的一致追求。
留住乡情
巴蜀家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东来说,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是植根于乡村,彰显于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文化特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定要不离乡土、守护乡土。
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始于北宋,是一座历史悠久、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的历史文化名镇,该镇地方特色异常鲜明且拥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民居建筑群,专家称其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在保护开发中,尧坝不随便改变房屋外墙颜色,保护区居民不搬迁,将古镇的历史遗存与古镇原住居民的民俗传统自然融合起来,原汁原味地向游人展示古镇的人文气息和文化魅力。漫步其中,不仅能体会到与喧嚣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生活节奏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更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
泸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王毅说,乡村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要保存它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让乡村更像乡村”。这就需要发动村民去追溯乡村历史和文化风貌,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和自己之间的关联感,从而更加认同乡村文化,愿意维护、保持和发扬乡村文化。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蒲波说,在开发保护中,尧坝古镇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利用,古镇文物得到进一步保护,古镇的美誉度、知名度迅速上升,充分说明了其发展方针的正确性。
推动乡村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四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已经具备较好基础,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总分馆制的实行,极大改善了农家书屋的书籍数量和质量。来自彭州市的数据显示,该市20个镇(街道)文化站面积超过600平方米,18个镇群众文化广场超过1000平方米,20个镇(街道)都有宣传长廊。在各个街道、社区,电脑、图书及其他文化活动设施设备一应俱全,群众活动经常开展。
四川不仅致力于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文化服务水平,还努力探索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文化产业形态,推动乡村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古天文学家、西汉巴郡阆中人落下闳创立太初历,确立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创造性地把迎接春天与迎接新年在历法上统一起来,落下闳因此被誉为“春节老人”。阆中古镇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遗址遗迹,做大做强春节文化。依托阆中春节文化及落下闳研究项目,四川将阆中打造成世界春节文化大观园,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特色春节文化、传统春节民俗、典型春节小吃。游客到阆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不同区域所独有的春节习俗。
蒲波说,四川深入汲取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找到农耕文化本身的独特优势,发掘其价值并充分利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树立敢于创新、乐于学习、合作共赢的精神文化,形成“经文互促”模式,走出了一条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振兴道路。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