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洛湖公园亭台掩映,伊河畔湿地水流潺潺,古城快速路横贯东西。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建设中统筹做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乡各地,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由“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以绿“荫”城绘底色
元旦假期,洛阳市洛龙区居民吕怀林带着孩子,骑着共享单车来到伊水游园八里堂段新建成的开放式足球场,在停车区停好车,和孩子一起踢球锻炼。“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地,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如今焕然一新,变化很大,大伙儿获得感很强。”吕怀林说。
伊水游园八里堂段就是洛阳中心城区“小游园大民生”的一个缩影。
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大规模实施国土绿化行动,人在林中、城在绿中的美丽洛阳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洛阳从顶层设计入手,留足面积、保证绿量,描绘了“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好蓝图。去年以来新种植经济林16万亩,雪松等常绿树34.7万株,银杏等长寿树50万余株,累计发动各界群众668万人次植树3430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8%,绿地率达到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平方米。
政和路小游园、珠江路小游园等150个城市游园星罗棋布,“15分钟生态休闲圈”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市民畅享家门口的绿色福利。
以水“润”城增灵气
洛阳因水而美,伊、洛、瀍、涧4条河流纵贯全域。
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水“润”城,全流域治理、全流域提升,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力实施“四河三渠”综合治理,“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洛阳实施引黄入洛、引畛济涧等引水补源工程,1亿多立方米清流贯入洛城,城市河流断面水质有效提升;市县流域227个排污口实现截污,19条黑臭水体得到根治;实施以常绿树、长寿树、乡土树为主的伊河、洛河、瀍河、涧河沿岸绿带建设,两岸绿化面积达到2.5万亩;着力打造“浅水、阔面、低坝”的亲水环境,300余处亲水平台依水而建,110公里亲水栈道步道伴水而行。
此外,洛阳着力打造以滨河大道为框架、慢行通道为网络、游园步道为补充的道路系统,洛河滨河南北路东延西进,伊河堤顶路实现环通,167公里滨河慢行道投用惠民,沿河两岸生态宜居带、黄金宜业带正在加快形成。
以文“化”城塑灵魂
“十三五”以来,洛阳逐渐探索走出了一条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文旅融合之路,坚持以文“化”城,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铸“魂”之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岁末年初,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城门——应天门复原建设工程雏形已现。应天门北侧的九洲池遗址展示项目也将加快完善提升,天堂、明堂、九洲池、应天门将实现相互连通,隋唐洛阳城南城墙遗址公园、“两坊一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全面开工,构建49.3平方公里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
同时,洛阳市近年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古都论坛等文化活动;主次干道站亭、路灯、护栏等遍布洛阳元素、隋唐风格,更具文化气质;挖掘历史资源,修缮开发了卫坡古民居、倒盏村、石头部落等,形成一系列文化新景点。
以业“兴”城强动力
洛阳,“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历经七十年沧桑巨变,依然英姿勃发;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正在蓄势崛起。
洛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着力推动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已经形成并持续巩固。
洛阳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加快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及现代创新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洛阳石化炼油扩能改造、银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业、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保持10%以上快速增长,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转型发展之路铿锵而坚定。
同时,洛阳实施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动,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8家企业迈进超“百亿级”;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新增清华高端院、中科院信息所等创新平台535家,新增科大讯飞等创新主体2072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洛阳将以涅槃之姿、蝶变之势继续昂首前行。”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说,承载着700万洛阳人民的美好愿景,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奋斗目标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