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原文 悟原理】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引用《管子·乘马》中的这句古语,告诫人们要用深谋远虑的眼光、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自我警醒的忧患意识来干事创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事情不仅在于善谋,更要“成于务”,注重实干。无数事实清晰地证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马克思也有句名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反对空谈阔论,崇尚真抓实干,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奥秘所在。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一些争论,邓小平同志就以“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的通俗说法告诫人们不要争论,而要实干。他一再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体会到,“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正是凭着实干精神,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也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要把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就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而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抓好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抓出成效。正所谓,“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伟大的梦想不是等得来的、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改革发展的任务越艰巨、前景越广阔,就越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注重深谋远虑和崇尚实干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能深刻地体会到事情之所以失败大多“失于傲”。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感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训等道理铭记在心。20世纪70年代,我们之所以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强烈忧患意识在警醒着人们要奋起直追、善作善成。实践证明,正是凭着这种不骄不躁、忧患自省的精神,才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不断向纵深推进。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向前不断推进。当前,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总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唯有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立潮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当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但是,我们也面临复杂的改革发展环境:改革深水区,盘根错节的困难要破题;发展攻坚期,纷繁复杂的工作要推进。正因此,我们既要高瞻远瞩,做好顶层设计,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还要不骄不躁,永葆忧患意识。凭着对“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的笃定,必定能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陈朋,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