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2日 星期三

    《那座城这家人》:重建的还有精神家园

    作者:喻国明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2日 15版)

        2018年12月2日,由肖宁、杨亚琼担任总制片人,孟凡耀担任总制作人,马元、童蕾、萨日娜、李建义主演,天娱传媒出品的大型现实题材电视连续剧《那座城这家人》正式首播,备受关注,好评连连。

        该剧讲述了唐城从废墟到新城的巨变,具有厚重的历史感。40年前,唐城在23秒间毁于一旦;40年后,这座英雄的城市从废墟中拔地而起。这座城,经历了从震前的家属区,到震后的救灾棚、简易城市,再到如今欣欣向荣的新型城市的变化;这家人,一个震后重组的七姓家庭,在大时代背景下,不畏艰难地创业、创新,也经历了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巨大转变。

        该剧以马元饰演的王大鸣一家人的境遇和奋斗,折射出一座城市的重建历程。天灾过后,面对亲人骤然离世的巨大悲痛,王大鸣没有萎靡不振,他知道,这场命运的恶作剧毁掉了唐城人的家,却毁不掉唐城人的心。越是危难之时,越要相互鼓舞;越是被挫到尘埃里,越要昂扬向上,用充满大爱的胸怀去重拾希望。在震后重建的日子里,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一家人,在支离破碎的唐城里,重新燃起了一盏盏互助友爱的温暖灯火。

        《那座城这家人》在创作层面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社会长卷的铺展与描绘。本剧通过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聚散浮沉,全景式地描绘了全体人民万众一心进行灾后重建的感人图景,勾勒出一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画卷。《那座城这家人》不仅是一座城的重生史、一家人的创业史,更是震后一代人的生存图谱、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有网友评论说:“这部剧不仅能打动老一辈观众,而且能触及到年轻一代的感受。期待未来、珍惜生命、热爱世界,这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第二,家与城的互相影响。在剧集中,个人遭遇与情感转变都得到了细致丰满的描述。灾难刚刚过去,王大鸣最初无法走出“幸存者”的悲痛,将哀思与眷恋,通过饱含深意的眼神与饱满的肢体语言展现给每一个人,也让观众沉浸在沉甸甸的遗憾里无法自拔。不论是在医院废墟前的频频回望,还是归家路途中的沉思和彷徨,以及在家中与母亲的倾诉,都细腻而温情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剧集从平民化的视角,展现了人与家、家与城、城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赞颂了守望互助、众志成城、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美好品质。

        《那座城这家人》在主题层面也有三大亮点。

        首先是在创作中坚持“人民导向”。打造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匠心制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作者需要花时间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才能还原现实,打动人心。此外,好的演员也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值,演员的演技实力及其与角色的契合度,是作品鲜活的保障。现实题材作品是人们了解时代、感受生活的重要窗口。本剧充分发挥了现实题材剧作的社会意义,可以调动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感和认同感。

        其次,“唐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那座城这家人》全程在唐城取景拍摄,对城市优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传承发扬。为此剧搭建的布景也不会被拆除,将长期供游客体验。此外,剧中经常出现的皮影、陶瓷等有着浓厚中国特色和城市特色的传统物件,也为整部剧增色不少。希望通过这部剧,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来“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

        最后,“唐城精神”的生动刻画与传达。“唐城精神”,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当代愚公”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唐城人民自觉传承和弘扬“唐城精神”,历经“10年重建、10年振兴、20多年快速发展”,薪火相传,涅槃重生,一路向前。

        总之,《那座城这家人》在主题创作上坚持正向价值观,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精神,既反映了旧时代的变迁,又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

        (作者:喻国明,系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