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大邱庄:从钢铁村到绿色镇

    作者: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07版)

        天津静海区大邱庄新貌。光明图片

        游客在大邱庄生宝谷物采摘园的温室大棚里摘草莓。光明图片

        友发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焊管。光明图片

        天津静海区大邱庄,鼎鼎大名。

        千余年来,它以穷闻名。天津静海古为渤海退海之地,土质多盐碱,五谷难丰。人称“讨饭村”的大邱庄,有“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的民谣佐证。

        改革开放,它翻身脱贫,以富闻名。20世纪80年代初,赤贫村大邱庄,依靠村办工业迅速致富,蜚声中外,时称“华夏第一村”。大邱庄的“致富神话”甚至登上了1993年的《纽约时报》:“这个村共4400人,有16辆奔驰轿车和一百多辆进口豪华小轿车,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国人均收入的10倍……”

        40年过去了,如今它因绿色和谐发展而闻名。曾经的致富模式给大邱庄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产业结构单一的困扰。近年来,大邱庄抛弃旧模式,开启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绿色、生态、文明、富裕。对于历经改革“阵痛”的大邱庄人,“一切向钱看”已成历史。

    算算钢铁企业的环保账

        大邱庄有条街名曰“百亿道”。40年浮浮沉沉,道两旁聚集起数十家钢管、钢材企业,其中天津友发钢管集团的年产值超过400亿元,连续13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是大邱庄钢铁企业的代表。

        回想1978年,大邱庄办起了第一家冷轧钢厂,迈出了中国农村改革里程碑式的一步。十几年后,大邱庄从“讨饭村”变成了中国首个“亿元村”,走出了一条全国瞩目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到20世纪90年代初,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集中显露,大邱庄逐渐从时代潮头跌落。1993年11月18日,大邱庄撤村建镇,全面整改,开始了又一次艰辛探索。

        建镇之初,因为工业废水随意排放,村里的主要河流港团河、青年渠被戏称为“两条黄河”。

        2004年,一场扎扎实实的“环境保卫战”拉开帷幕。建设污水处理厂、全面清淤治理河道、成立环保巡查队……

        镇党委加强了对企业家的环保教育,抬高了企业的环保门槛,先后关停了14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可喜的是,环保意识在企业家们大脑中扎下根来:想要继续发展,环保问题是钢铁企业必须爬过的坎。

        友发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门口,一块红底白字的牌子引人瞩目,上书“车间安全环保第一责任人:陈自永”。在工厂里,常见“安全责任人”,而“环保责任人”是新设的岗位。该公司总监宋晓辉进一步解释:“除了要落实环保责任人,公司的相关生产设备上还安装有环保监察辅助系统、污水标准排放口安装有在线监测系统、环境管理监控系统。公司还设有专职环保员,每日多次对环保设施、设备及操作人员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环保事故的发生,形成人人参与环保、人人重视环保的新风气。”

        “虽然我们从事的是黑色金属加工,但绝不能给家乡的美丽抹黑。”友发钢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茂津说。

        为此,友发下了血本,每年投入近亿元进行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改造:更新改造老旧厂房,创建废酸处理厂,购进污水处理设备,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友发下属的钢管镀锌企业,废酸必须全部资源化处理,废水必须全部循环利用,真正实现零排放。

        友发集团下属的第一分公司在投产改造8条热镀锌生产线时,一改传统的低成本煤气炉加热工艺,采用更加清洁的天然气加热;同时利用镀锌锅炉余热替代锅炉蒸汽加热为烘干台加热,有效地进行资源再利用,不但节约能源,还极大降低了烟尘排放。

        大邱庄已成为全国的钢管制造基地,可是静海区大邱庄涉酸企业众多,废酸成为静海区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对废酸液进行资源化处理,成了李茂津始终挂念的事。他意识到,循环经济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

        李茂津投入近亿元成立天津友信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处理废盐酸。该公司2013年4月开工建设,2014年5月投入生产,通过自主研发以工业含铁废酸液为原料的资源化处理项目,研制并生产出铁红、氯化亚铁、亚铁溶液等铁系产品,年处理废酸能力7.4万吨。

        目前,大邱庄全镇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共有26个村街,总人口11万人(外来人口7万、户籍4万人)。201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7亿元,固定资产投入9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

    盐碱地上多了“三金农民”

        改革开放之初,大邱庄靠发展工业闯出了一条致富路,40年后的大邱庄既有“循环工业”,又有了“循环农业”。

        出县城沿静文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10余里,即进入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蓝天下,原野上,10万亩碗口粗的白杨树如士兵列队挺立着,颇为壮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设施农业,这里初步形成了林地食用菌、散养家禽和棚室蔬菜、瓜果、花卉观光苗圃等特色优势产业。

        记者来到大邱庄生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只见这里的员工正忙着将装好的一箱箱时令生鲜发往市区。

        80后顾靖,大学毕业后建立了生宝农业公司,主要从事黑猪养殖、淡水鱼养殖、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大邱庄50岁以上的中年人,因不能适应钢铁企业高强度的工作,纷纷到生宝农业这样的农业合作社工作。上码头村村民徐光善是生宝农业的员工。“我家原来有几亩地,主要是种粮食,没有固定的产量和收入。改革后,我加入了合作社,把家里的一些闲置资金拿出来入股,每年能得到一部分分红。再后来合作社需要有蔬菜种植经验的人,我就加入进来了。”他笑着说,“我现在是拿着土地流转租金、公司盈利奖金和上班收入薪金的‘三金农民’,一家子的年收入近20万元呢!”

        顾靖介绍,生宝农业现有职工300多人,每年产值5亿多元,已发展成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像徐光善这样的“三金农民”在大邱庄还有很多。“近年来,大邱庄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历史性转变。”大邱庄镇镇长刘慧武介绍,现在全镇共有耕地8.3万亩,已流转6.5万亩,流转了78%,实施了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共有蔬菜大棚1400余个,年产蔬菜近1.5万吨,年收益近6000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有180多家,辐射带动1.3万人增收致富。

    环境变好了,喘气儿都舒服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43年前,诗人郭小川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团泊洼的诗意与秀丽。

        经过数十年的保护,诗人笔下的洼地已经变成美丽的湖。位于团泊洼南岸3公里处的大邱庄,今年7月,在苏州举行的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被授予“中德生态示范城市”称号。

        曾经,为了发展工业,这里“处处点火、户户冒烟”,整个村子就像只巨型“炼钢炉”。面对严峻形势,大邱庄从2010年开始进行污染点源和面源的全面治理。

        在大邱庄生活了一辈子,村民王殿臣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环境。他说:“以前上街一吸气,一股煤烟味,水也不好。现在环境变好了,喘气儿都舒服,眼前也绿起来了。”

        截至目前,团泊湿地内的绿化面积已经达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不足10%上升到16%。湿地区域经过统一规划,在团泊洼堤岸、独流减河南堤精心种植的10余个树种生长茁壮,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更好地保护团泊洼,避免“边治理、边保护、边污染”的尴尬,天津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2月15日审议通过的《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将团泊洼约46平方公里划为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区,约39平方公里划为黄线区。其中,红线区内除已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不得新增建设用地。

        40年前的团泊洼是典型的盐碱地,居住于此的老百姓生活极为艰困,当年曾流传过这样的民谣:“苦水沿边老东乡,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

        如今的团泊洼,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贫瘠景象。5年来全镇通过加快建设,8个村2700多户、8000多人已换房搬迁到团泊新家园。

        “想不到住上楼房了,修得多好啊。小区还专门为老年人盖了间活动室,现在从心底里感觉日子更舒坦了。”已经80岁高龄的村民王金普感慨道。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