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路都是登天的路,走上去往麦多村的路,就像行走在云端一样!”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尕羊乡纪委书记桑周这样形容当地的山势之高、路之曲折。
尕羊乡麦多村是距离囊谦县城香达镇最远的一个行政村。这里雪山连绵不断,座座挺拔,一座山海拔4000米,另一座山就会陡增到4500米,甚至5000米。简易的砂石路在尕羊的大山里蜿蜒,一个急转弯接着一个急转弯。一侧是皑皑白雪覆盖下起伏丰茂的草甸,另一侧则是深深的山沟。
通往麦多村的路全长47公里,最低点海拔4140米,最高点海拔超过5000米,当地群众形象地称这条路为“云端之路”。为了有效保障这条通向外界的“天路”畅通无阻,麦多村村委会将道路维护问题写进了村规民约,全村的男女老少均有维护道路的义务和职责。对村主任扎杰来说,路是全村人的希望,“人人修路、人人受益”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我们这儿离县城比较远,受气候环境影响,雨雪天气频繁,路况经常出现问题,不是被大雪封了,就是被雨水冲毁了。每次都指望县上派人维护是不现实的,自己动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扎杰说。自此,麦多村每年在雨雪季前后都会组织党员群众义务修路,出现紧急情况一般由党团员负责维护。
如今,这条路一年比一年好,联点帮扶的囊谦县委宣传部协调县交通局对路面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对部分路面进行了加宽。
穿村而过的小河叫保涌河,初冬时节,清澈的河水卷着朵朵浪花,一路向东最终汇进澜沧江支流。保涌河边住着一个叫麦进的牧民,他是村里的“活历史”。
讲起路的故事,麦进老人感慨万分:“记得40年前,我每年都要和村里人赶着牦牛驮队去县城购买生活用品和粮食,每到那时候我就感到头疼,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路,交通工具就是马,一般一个来回需要20多天,甚至更久,一路上尝尽了困苦,来回一趟就得休息很长一段时间。”
“现在路越来越好了,村民们也越来越富了,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来去都很方便,甚至骑着摩托车去放牧,有些人家现在用汽车迁移牧场,牛驮人背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从村里到乡政府是砂石路,乡上到县城全是沥青路,一天一个来回。”麦进说。
这条穿越在云雾中的“天路”改变了麦多村昔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改变了生活中的无奈和困苦。这条路让古老的麦多村从传统迈向了现代,迎来了许多新事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多转变。
2015年,尕羊乡麦多村23名干部群众背学生翻雪山上学一事传遍了网络,一时间麦多村小学成了网民们关注的焦点。路好了,学校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因为气候环境的因素,一到冬季背学生翻雪山的事还需要延续。
旦巴江才老师告诉记者,麦多村小学曾经是囊谦县最后一个帐篷小学,自2015年从帐篷里搬到了新建的教学楼,学校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就在今年年初,学校通了卫星电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更丰富了。
“这条‘天路’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现在教学条件好了,到县城的路况也好了,为了保证学生的食宿条件,达到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的目标,学校基本上每星期到县上采购一次伙食,还能帮助村民们办一些事。”旦巴江才说。
这条路承载着麦多村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期望,它是麦多村的生命路、致富路、幸福路。
(本报记者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洪玉杰 李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