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张翼)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74亿斤),下降0.6%。全年粮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处于高位水平,属于丰收年景。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侯锐解读数据时指出,2018年,各地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库存较多的稻谷和玉米种植,扩大大豆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6亿亩,比上年减少1428万亩,下降0.8%。因播种面积减少,粮食减产107亿斤。
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效果明显。2018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95亿亩,较上年减少1619万亩,下降1.1%;豆类播种面积增加,薯类面积稳定,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上年增加232万亩,增长1.9%。
得益于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粮食单产提高:一是农业气候对粮食生产总体有利,尽管今年夏粮因灾致使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5.3公斤,但整体看,全国没有出现大范围灾情,气候条件有利于粮食生产。早稻生长期间,气候条件较为有利,早稻单产每亩提高10.5公斤。二是抗灾救灾措施得力。春末夏初,东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南方部分地区发生洪涝。有关部门和各地积极响应,采取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措施,有效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应当看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始终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最重要农产品。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在高位水平,粮食尤其是谷物库存较为充裕,种植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我国粮食生产基础尚不稳固,还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粮食供给地区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种植效益低等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侯锐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