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大学汉学系教授李夏德也是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早在改革开放前,他就与中国接触结缘。李夏德对本报记者说,通过不间断地观察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他40多年前刚刚开始接触中国时所难以预料的。他认为,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李夏德说,他目前的工作状况就能反映出奥地利对于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的关注。按照奥地利法律规定,他去年66岁时就已经从维也纳大学汉学系正式退休了。但是,由于对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巨大需求的存在,他目前仍然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继续担任着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继续在汉学系教授中文、中国古典和当代文学,还要在维也纳外交学院授课。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授课,担任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德语顾问、《人民文学》德文版杂志《路灯》的德语顾问以及一些活动的评委。他经常到中国内地、香港等地参加国际会议,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与山东的孔子研究院之间也有合作关系。粗略估计,他平均不到一个月就要去中国一次。
20世纪70年代,李夏德开始学习汉语并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78年博士毕业后,他留在汉学系当助教,从此没有离开过维也纳大学汉学系。李夏德说,他有幸在学汉语的第二年得到了一份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可以到中国学习汉语。临行前,他试图向身边人打听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国家,但没有人能告诉他。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都很惊讶,因为那个时候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报纸和电视里很少有关于中国的消息。李夏德是独生子,但父母还是同意他去一个他们不了解的国家。李夏德很感谢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李夏德说,1974年至1975年他在中国读书时,哪里能想到中国今天会有如此变化?他是奥地利第二批到中国交流的学生,1974年秋天乘火车花了10天时间经西伯利亚到北京,学了两个学期后,又回到奥地利。他除了在语言学院学习中文,也要像当时中国学生一样参加学工、学农活动,当时他在中国阿尔巴尼亚友好人民公社和北京第二机械厂劳动,不过他们受到了照顾,没有吃什么苦。“这样的机会让我看到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他说,当时在中国只能看到为数很少的外国留学生,“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引起骚动。记得有一次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大街上,上百个孩子喊着‘快来看外国人’。他们好奇地跟了我们一路”。1978年以后,他逐渐去了中国很多地方,包括海拔最高的西藏、海拔最低的吐鲁番盆地。随着来中国的次数显著增多,他明显感受到中国的活力在增强。像西藏和新疆这些地方,他去过很多次,亲眼看到那里的发展变化。
成立于1365年的维也纳大学是欧洲最大的大学之一,有130个专业和10多万在读学生。维也纳大学与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李夏德介绍说,在1973年以前,维也纳大学虽然开设了少量的中文课,但没有成立汉学系。他是维也纳大学成立汉学系后的第一批学中文的学生。他说,当时奥地利没有什么人学习汉语,班级里就是几个拿到奖学金资助的德国人在这里学习。但现在不同了,每年到维也纳大学汉学系申请学习的人就有800多。当然由于他们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下来拿到学位。但即使这样,也会有200多个学生毕业。“我在这里教了40年中国文学课,有好几千名学生上过我的课。我感到人们对于学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上世纪70年代,我们主要教当代汉语,现在我们也教授古代汉语。我们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也感兴趣。我们现在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讲述中国。有人问我,中国这40年不可思议的发展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不仅要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要从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理解。”
李夏德对记者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他一直致力于在各种场合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孔子学院给了他更大的平台。2005年,他在北京参加活动,听到了关于建立孔子学院的消息,就在会议间隙打电话把这一信息及时告诉了维也纳大学校长闻科勒,校长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并委托他进一步了解情况。2006年5月,他陪同维也纳大学校长拜访了国家汉办,决定要在维也纳大学成立孔子学院。“当时双方讨论说是不是要有一年的准备时间,我提议不用等一年,9月底是孔子的生日,我们就可以成立孔子学院。果然9月底,北京外国语大学时任校长郝平访问维也纳,我们就在奥地利教育部部长的见证下为孔子学院揭牌了”。
李夏德说,现在孔子学院活动很多,虽然人手不太多,但很充实。孔子学院的最主要工作是教汉语,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奥地利人与中国的接触越来越多,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也在提升。他们的孔子学院有非常好的师资,打造了一对一的学习模式,吸引了企业家甚至现职的高级政治人物来学习。当然,如果要拿学位,成为汉学家,则需要在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学习深造。
李夏德说,回忆中国走过来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道路,他的心中充满敬佩,也为他有机会见证中国的这一重要发展时期感到高兴。他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更美好。
(本报维也纳12月14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王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