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精巧心思绣出大上海品质

    ——上海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下)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4日 08版)

        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党员志愿者在教居民用垃圾做环保酵素。 光明图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潍坊街道党工委组织的沪语班,让我们这些‘新上海人’受益匪浅,不仅学会了用当地话日常交流,还对海派文化有了深入理解,我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了。”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辖区写字楼工作的白领们纷纷表达这样的看法。

        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之路,从精细处入手,从民心中聚力,用活党建引领自治这根绣花针,精心绣出“大上海品质”。

    化“老大难”为“短平快”

        窗外,冬日清冷的空气让人裹紧衣领;窗内,老人们在社工带领下,学习用微信、动手做烘焙、挥毫写书法等,忙得热火朝天。在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有这样一处托老所,为周边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虹口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37.93%,家门口的为老服务需求迫切而突出。2015年下半年起,虹口区开始布局市民驿站,截至今年8月,全区35个市民驿站全部建设完毕,构建起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网格管理圈和党建活力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要把政策落实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

        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上海市,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高龄老人中,有很多居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公房中,往往因为腿脚不便上下楼困难,被迫成为困居高楼中的“悬空老人”。

        虹口区江湾镇街道,“悬空老人”现象尤为严重,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36%,这些老人的住房80%以上是房龄超过20年、没有电梯的老公房。“老百姓的迫切诉求,就是党员干部的行动动力。”江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上官剑介绍,今年年初街道党工委就推动成立加装电梯自治管理小组,建立区、街道、居民区三级联动机制,顺利打通了加装电梯的诸多瓶颈,化“老大难”为“短平快”。

        目前,江湾街道已有8部电梯加装完毕、16部电梯立项纳入施工计划。11月30日午后,在江湾镇街道方浜居民区东方公寓的一栋6层老楼前,两位90多岁的老阿婆在冬日的暖阳中惬意地聊着家常。“我们是享了党组织的福。”老阿婆说,“原来我们轻易下不了一次楼,现在坐电梯每天至少下楼来晒两次太阳。”

    用大数据绣出锦绣画卷

        8月16日,徐汇区田林街道工作人员在“智慧社区”平台上发现,有一位居民连续10次刷卡进入居民楼,显然超出了正常频率范围。通过进一步核查,工作人员发现,原来这是处群租房,房主把业主卡放在门口邮箱里,租户从邮箱取卡开门后,再把卡放回去。

        对于外来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的上海而言,群租房向来是基层治理的现实难题。田林街道一度是群租房“重灾区”,特别是田林十二村曾长期撕不去“脏乱差”的标签,还因为案件高发成为徐汇区重点防范小区。

        “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必须坚持抓合力、增活力、强能力,不断推进基层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田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郭祥说,2017年10月,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了智慧社区联合指挥中心,启动建设智慧社区平台,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人脸识别、智能门禁、智能监控、电子嗅探、智能井盖、智能车棚……1680个神经元传感器嵌入田林街道11个小区的各个角落,自动识别、自动预警可疑线索,社区民警、物业干部、党员骨干等小区自治力量与智能平台无缝衔接,一键推送,一呼百应。

        “大数据的优势不在于量大,而在于你怎样有效处理信息。”徐汇区综治办副主任张璘说,“在智慧社区平台上,所有的事都有工作流程、都有专人负责。很多问题苗头被系统识别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处理,往往在群众投诉前就已解决。”

        今年1月至8月,田林街道报警类110万人出警数同比下降27.2%,盗窃案件和入室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4.1%和14.3%。与此同时,群租也迎来断崖式下滑,同比下降76%,完成智能设施布局的小区均实现了无群租、无违建。“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在田林街道,千头万绪的‘线’,在智慧社区平台上织成了一幅锦绣画卷。”郭祥说。

    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11月29日傍晚,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的公益超市,不时有居民前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用自己参与垃圾分类挣得的绿色积分换购大米、洗衣液、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上海人口密集,居民小区垃圾箱房周边环境脏乱、气味污水外溢现象一直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难题。自2017年8月1日起,爱建居民区在长宁区率先启动源头垃圾分类,撤掉分散各处的垃圾箱,集中设置垃圾厢房,由不同物业公司对干垃圾、湿垃圾和可再生资源分别进行收运。

        为改变居民的固有习惯,爱建居民区党总支做了大量工作:在垃圾投放时段,选派党员志愿者到垃圾厢房处指导居民正确分类;组织居民一起学习用垃圾堆花肥、制作环保酵素和手工皂,让大家感受变废为宝的魔力;号召居民们把原来的垃圾箱存放处改造成微型花园和一平方米菜园,由大家分头认领养护。

        “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大家才能坚持下来。”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说,“只有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社区面貌和秩序的改变与提升才是持久的、根本的。”

        如今,爱建居民区内180多户居民中有95%已经做到生活垃圾定点定时分类投放,社区里没有了垃圾箱,却多了很多花团锦簇、蔬菜葳蕤的休息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也觉得有品位、很精致,幸福感油然而生。”居民栾竹君说。

        “我们真切感到,小区源头垃圾分类没有捷径,靠的是做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靠的是居民区党组织这个火车头,靠的是党建引领自治这根绣花针。”胡煜昂介绍,截至11月,虹桥街道90个居民区中有90%实施了垃圾分类,计划2019年上半年实现辖区内居民区全覆盖。她说:“我们要把垃圾分类作为国际精品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是栽出‘盆景’,更要育出‘苗圃’、造出‘森林’。”

        (本报记者 罗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