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来自湖北宜昌农村精神扶贫专项行动的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黄磊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3日 08版)

        “扶志向强动力、扶文化强素质、扶文明强精神、扶生态强后劲。”近几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开展农村精神扶贫“四扶四强”专项行动,激发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精神扶贫的新路。

    一盆洗脚水,点燃脱贫斗志

        38岁的向东海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青树包村农民。从2012年开始,家中几位老人相继患上重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积蓄,还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

        向东海从此极度消沉,别人邀约做工,他懒得去;田里活要干,他在家里睡觉……没了收入来源,向东海“懒”成贫困户。

        转机是2016年春节女儿的一份寒假作业——为父母洗脚。那天晚上,向东海的女儿给他和妻子洗脚,还监督他给奶奶洗脚。随后,孩子写了一篇作文。“我记得文中有这样一句,‘摸着爸爸的脚,觉得他很不容易……’当时我就感觉眼泪在眼里打转,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就要撑起这个家!”向东海暗下决心:一定让家里重新兴旺起来。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向东海在自家责任田种植蔬菜和药材,还联合同村人成立药材专业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此外他自学电工、维修、屠宰等技术,利用农闲外出务工挣钱,一天也闲不住。

        如今,向东海还清了10多万元债务。2017年年底,他主动向乡扶贫办提出脱贫申请,在核算家产后,光荣脱贫。虽然现在妻子仍在治病,但他非常乐观:“边干活边治病,家里定会一天比一天好!”今年7月,他光荣入党,并担任村民小组长。

        女儿的这盆洗脚热水,只是风行火烧坪乡家家户户的行动之一。该乡党委书记李德兵介绍,火烧坪乡在精神扶贫中探索出了家风建设的“521”模式。“5”即“5大活动”:一盆洗脚水、一面家训墙、一副新风联、一场家风会、一张百善榜;“2”即“两项监测”:以家庭为单位,绘制“家风晴雨表”,以小组、村、乡为单位,绘制“民风气象图”,以此来监测每个家庭,每个村组的民风变化情况;“1”即“一套激励政策”:金融优惠,政策、项目、资金倾斜……凡是好家风家庭,均能享受到一系列奖励政策。

    一场村头“土戏”,开启脱贫创业

        12月8日,兴山县古夫镇党委书记向月军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古夫镇挑选了一批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与普通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村组干部及“永久牌”民间艺人为骨干,组成了100多人的民间文艺演出团队。文艺演出队巡回进村演出,用身边人演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文化人,效果明显。

        古夫镇古洞村村民李成刚,曾经是打牌赌博的老手,整天东游西逛不务正业。他在村里看了反映赌博危害的文艺演出后,悔恨中重新做人,努力种植柑橘,一举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榜样。他把自己的故事改编成地花鼓《苕二哥》,一经演出场场爆满,引来粉丝无数。

        麦仓村养殖合作社的杨小玲从小出山闯荡。她回家探亲时,正碰上村里文艺演出,从中了解到创业的优惠政策,点燃了她回乡创业的激情。

        于是,杨小玲到山东学习蒙山笨鸡养殖技术。近几年,她投入50多万元,在古夫镇金家坡流转土地30亩,组建合作社,建起林下鸡舍,引进5000只蒙山笨鸡,开始了原生态土鸡养殖的创业之路。

        如今,杨小玲开办的养鸡场里已有10多位贫困村民进场务工,他们不仅有了可靠收入,还从中学到了先进的土鸡饲养技术。杨小玲由此带动了10个贫困户发展土鸡养殖,使之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产业。如今,她的合作社的产品销往武汉、仙桃等地,年收入过百万元。

        古夫换新颜,该镇10个村就有4个村获得市级文明村和市级文明新风示范村称号,有7个村获得县级文明村称号,有近900个农户成为“十星级文明户”。

    一个田园村,展示文明新风尚

        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拥有田园诗画一般的自然风光,但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房屋破旧不堪,被人们形容为与世隔绝一般的“空壳贫困村”。

        穷则思变。看准美丽山水发力点,龙凤村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奔富路,人心齐,龙凤村相继完成了龙凤高山奥运村、店子垭远古梯田、庞家湾民居休闲、龙凤河风景区等景观工程建设,并对村里的老旧古民居进行了统一维修改造,大大提升村貌“颜值”。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龙凤村铺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对生活垃圾,全村建起63个垃圾集并房,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移全覆盖。

        如今走进龙凤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院,一幕幕绿意盎然的山水景,让人心旷神怡。

        既要环境美,更要民风淳。龙凤村是宜昌一个个诗画村庄的代表,而农民郭昌明则是倡导乡风文明的践行者。

        家住秭归县郭家坝邓家坡村的郭昌明,不为儿子举办参军宴的事,在屈原故里传为美谈。

        老郭平日里为人厚道,儿子今年接到应征入伍通知书后,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劝他办酒席庆贺一下,好来赶个“人情”。老郭明白大伙儿的“意思”,便直截了当地说:“村里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作了规定,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啊,何必给大伙儿添负担呢。”一席话说得村民们心服口服。

        给“人情风”逐渐“断奶”,郭昌明提及的《村规民约》是良方。如今,宜昌市所辖县市区结合村级换届,完善了《村规民约》,乡村处处荡漾着文明新风。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黄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