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声

    ——评《拂去尘沙》

    作者:唐济川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2日 16版)

        一本书,能被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群所共同追捧,并加以不同维度的解读,无疑是一种境界,无疑是作者最大的欣慰和写作成功的标志,也无疑是对出版者品味的嘉许和对编者慧眼识珠的最好奖赏。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新疆记者站站长王瑟所著,三联书店出版的《拂去尘沙》,正是这样一本具有多重价值、多维意义,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好书。

        读书人尤其是既学且思的善读者,历来认为读一本好书可以由浅入深读出三重境界:其一谓之阅读,即为读故事、看热闹、赏风景;其二谓之深读,读出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即读出书的魂之所在;其三谓之掩读,即掩卷之后感悟该书的价值或意义,包括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王瑟这本带着深深历史印迹、关于新疆考古发现的新闻作品集,正是值得从不同维度去解读其内涵深意和外延价值的好书。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玄幻掘墓网络小说把国人娱乐至死的阅读氛围中,这本书现实与历史双重俱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306页所承载的分量。

        这是一份让文物说话,用如山的铁证证明,关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中国辉煌文明史的历史报告。正如作者在《翻阅吐鲁番这本大书》的结语中所言:“可能就那么不经意,可能就在你回头看一眼的地方,就有经历了几千年时光的历史文物,它让你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厚重,更感受到中国历史的灿烂。”王瑟因为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和洞察,在别人的不经意间、用心回头多看了一眼,便从那些历史的尘沙中,看到了中国历史如金子般的灿烂光芒,并用自己的笔让这些曾经蒙尘的文物说话,让不可以湮灭、也不容许任何人篡改的历史复活。

        从对达玛沟佛寺遗址发掘成果的考古追踪,从对于阗画派对中国美术史影响的溯源,从对吐鲁番出土的那一枚“饺子”的鉴别,从对“五争车师”、高昌灭亡到西域36国的遥望……王瑟没有像一般新闻报道那样,停留在对考古发现的“猎艳”“猎奇”上面,而是以每一个考古发现为由头,以一墓一城、一砖一瓦、一塑一画等为牵引,去探索历史的真谛,去追寻千年文脉,去诉说真实历史中的中国故事。比如,一只鸡鸣枕引发了中华传统属相文化演变史,一枚饺子还原了中国西域的农耕文化史,从洋海古墓中的一条裤子追寻西域纺织服装史,从通古斯巴什古城导出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史,从而告诉世人:“(新疆)这里是一个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与发展的家园”,早就有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早就点燃了中华文化的薪火。

        这是一份让历史说话,用清晰的历史经纬编织,关于东西方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田野中国报告。“滚滚黄沙掩埋了多少历史,没有人知道……”你知道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何处是曾经的佛教中心,何处曾是佛法汇聚之地?你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真实情况吗?你知道龟兹乐舞对中国古典雅乐乃至世界音乐的贡献吗?你知道唐代小学生的作业吗?你知道古人的体育运动是什么?你知道月氏人是如何消失的吗?库车的唐王城真的是王城吗?……王瑟用他引人入胜的笔触,不仅把读者带到了一个个考古现场,而且引导人们站在现场又跳出现场去往历史的深处,去探寻历史之谜、人类之谜。

        “相信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没有被人发现的秘密,而更有许多惊人的秘密,可能是改变当今人们的认识的,可能是改变世界的认识的。”王瑟在揭开神秘高原塔什库尔干拜火教遗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谜后,仍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事实也的确如此,新疆的每一次考古发现,都会让世界惊艳;新疆的每一片大漠、每一捧黄沙、每一处古迹、每一个遗址,也同样令世界充满好奇。王瑟既有人类的共同好奇心,更有作为新闻人“揭开事实真相”的责任心,以及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和探究之心。为此,数年间,他沿沙漠连着沙漠的黄沙之路、点点绿洲连接着的通天大道、一马平川成就的草原之路,用历史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立场和方法,将一处处、一点点的发掘成果,以历史发展的纵向为经,以人类文明的横向交流为纬,再现了人类四大发明在西域新疆这片辽阔土地上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神奇文明大观。在书中,他让络绎不绝的商旅踏沙而来,让清脆的驼铃声从历史的深处传来,让羌笛之声再度轻拂杨柳。尽管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或许只是一座破败的石头城、一段佛教庙宇的断垣、一片残缺的壁画、一只损毁了的乐器……但,一滴水见太阳。

        这是一份充溢着泥土的醉人芬芳,用不变的初心和深厚的底蕴凝成,关于什么是好新闻的实践范本。时下的考古新闻甚至是全部新闻,陈述表象的多,有思想有观点的少;应时应景的多,记录时代变迁的少;就事话事的多,引人思考的少;做旁观者的多,当进入者的少。能让人反复阅读咀嚼,甚至引发某种兴趣、激发某种热情、导入某个领域、追寻某个奥秘的更是凤毛麟角。无疑,王瑟的作品属于后者。

        到达现实进入现场,是新闻所必须的真实;令人回味引人遐思,是新闻应有的深度。一般的考古报道,看一下发掘报告,采访一下考古队员,也许就可以成篇。再好一些的,能道出该次考古的价值,就算“深入”的了。但王瑟却不是这样,否则评论该书就没什么意义了。《拂去尘沙》的可贵之处、难得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记录了现场看见的,从考古者的嘴里听见的,而且说了考古者没有说的,那就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说话,让人们聆听历史的回声从遥远的深处传来。

        这不是方法技巧的高下,是立场与态度的不同,是良知与责任的区别。王瑟怀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为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为着对社会担当的一种责任而来的。几十年来,他初心不改,如一个热爱土地和粮食的农夫,在新闻的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也如同一个淘金者,在别人不愿不屑的沙漠戈壁里千淘万沥、披沙拣金,在看似平常的新闻报道中写出了深度、力度和厚度,形成了自己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新闻报道的独特风格。

        《拂去尘沙》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也是他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境界和心血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才使这本书有了多重解读的必要和价值。不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能达到这种高度,也并不是每个新闻人都有这份责任和自觉。更为重要的是,不是每一个记者都拥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作者:唐济川,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监委常委)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