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甘肃武威上庄村:土墙泥巴院的华丽变身

    作者: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席翡斐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01版)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村庄篇】

        甘肃河西走廊的冬天滴水成冰,在连霍高速黄羊出口处的南边,现代气息浓厚的上庄村暖意融融。一条条平坦干净的道路向远方延伸,一排排四季常青的松柏苍翠挺拔,一幢幢整齐划一的住宅傲然屹立。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前的上庄村是一个土墙泥巴院、扬尘蚰蜒路、歪斜秃顶树的脏乱差典型贫困村庄。

    从吃饱饭到不差钱

        “十几年前,我们家6口人,挤在4间土坯房,仅有的几亩地都种着小麦、胡麻、土豆等农作物。因为缺水,只能靠天吃饭,种的粮食勉强能够让全家人吃饱。”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村民陈文术回忆,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忙着,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只有过年才会给小孩添身新衣服,过完年还要收起来,留着以后出门时穿。

        上庄村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市东南32公里处,因为土壤贫瘠和长期干旱缺水,农民种地只能勉强糊口,日子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上庄村两委班子不等不靠,一心一意带领群众找出路、谋发展。

        上庄村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多方位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抓产业促脱贫。上庄村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提出培育设施养殖、日光温室、土地流转等3大富民产业,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5处,吸纳养殖户141户;建成日光温室园区1处,千亩饲用型玉米基地1处,参与土地流转116户。另一方面抓“三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上庄村以财政专项扶贫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和村集体经济入股,组建武威长瑞园乡村旅游开发公司,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乡村旅游产业”模式,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生态休闲农业,为上庄村获得稳定收入奠定了基础。

        目前,上庄村家家都有致富产业,村民户均可支配收入达8700元。“村里有40辆小轿车,现在的生活,那就是不差钱。”陈文术说。

    从脏乱差到净齐优

        村民经济收入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大多数人还住在低矮破烂的土坯房里,走在尘土漫天的羊肠小道上。改善住房条件和出行条件变得急迫起来。

        谈起之前的村庄面貌,上庄村二组村民杨百武用3个字概括:脏乱差。杨百武回忆,那时柴草堆满河道,粪堆堆满巷道。到处都散发着恶臭,苍蝇满天飞。让他记忆尤其深刻的是村里有个小伙子找的女朋友是城镇的,到村上商量婚事,下车后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当即折身而返,婚事就这样告吹。至今说起这件事,杨百武依然唏嘘不已。

        为了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环境,2010年上庄村开始小康住宅区的建设筹划和道路硬化的前期准备。经过5年时间的坚持,2015年上庄村建成集居住、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小康住宅小区2个,高标准小康住宅118套,改造修建农户卫生厕所211个,硬化村组道路21公里,实现水、电、网全覆盖。

        清一色的半挂瓦红檐顶,同样的落地玻璃出廊门庭,统一的罗马立柱彩色围墙。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厕所,电脑、空调齐备,厨房里清洁灶台、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现在的上庄村,杨百武用“净齐优”3个字做了概括。

    从低追求到高质量

        “现代化新农村不只是衣食住行无忧,还要让村民生活积极健康、丰富多彩。”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斌说。

        上庄村一直有着“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生活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年复一年的单调进行着,但让人忧心的是在冬天农忙结束后,村民便开始白天晒太阳、晚上串门酗酒。

        上庄村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把提高村民素质、丰富群众生活作为工作重点。2015年,在杨斌的带领下,上庄村建成文化活动广场2处,乡村大舞台1处,配套篮球场3处,钢化球架4副,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桌4套,各类体育健身器材42套。讨论制定《村规民约》,组建村级自乐班,成立红白理事会,设立道德讲堂,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村民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了村民的道德文化素养。“现在村里人闲话少了,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空闲时候就去唱唱歌、跳跳舞,感觉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杨百武说。

        出门就是水泥路,入户全是小洋楼。76岁高龄的杨奶奶聊起今日的上庄村,一连用了3个“好”字,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改革开放40年来,上庄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农村建设的传奇。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席翡斐)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